已逝去的老上海:浪漫、前衛與戰亂

A+A-
電影「色,戒」劇照。

欣賞過王家衛和李安的電影,或張愛玲的小說,儘管生不逢時,卻足以明白,影像和文學世界裡念茲在茲所追懷著的老上海,跟今日的上海,一個商業味濃厚的摩登大都會,是兩個不同的城市想像。

已逝去的老上海,不僅是存在於某個時代的座標,而是更複雜和奇特的城市氛圍。魔幻而不朽的魅力何在?曾以「午夜北平(Midnight in Peking)」獲得愛倫坡獎的英國作家 Paul French,長期旅居中國,精曉中文,出版過研究專書「舊上海 A-Z(The Old Shanghai A-Z)」,對中國當代歷史和社會問題有著深切體會。

Paul French 形容,在上世紀,介乎一戰和二戰時期的上海,本身就是個謎(conundrum):「它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殖民地,而是全世界的聚集點。這個早在 1842 年鴉片戰爭後被帝國主義入侵而強行開放的港口都市,被割讓的地區受到外國及其法律控制,但諷刺的是,這背景導致上海曾在 2、30 年代一度成為避難所,超過 300 萬中國人為逃離內戰、軍閥、疾病、旱災和飢荒,蜂擁而至。」

華洋雜處和鄰近法租界的特性,在老上海建立起一套融合中西潮流的獨特文化,形成上海風俗,或「海派」,在更為廣泛的層面上定義了老上海。「跨文化的創新思潮,可見諸當時的服裝、交際禮儀和社會習俗,還有文學、電影、娛樂和商業活動。」Paul French 又指出:「上海的現代主義美學有著無庸置疑的魅力,為這個時期帶來了浪漫的城市色彩,但同時,它又是持續經歷政治動盪,舉步維艱的地方。」

Paul French 羅列出 10 本關於老上海的著作,從上世紀到當代,中外作者,小說、傳記或學述論著,都揭示了戰爭期間這個謎樣都市所呈現的獨特面貌。

1.「人的命運(Man’s Fate)」(1933)

法國作家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代表作,出版後即獲法國龔古爾文學獎(Prix Goncourt)。故事以 1927 年的「四一二事件」為背景,當時國民黨聯同上海青幫大規模清算共產黨員,釀成血腥鎮壓。Paul French 認為,「人的命運」(又譯:「人的狀況」)所塑造的角色,不但反映了這座城市的國際性特質,並指出了它既是右翼自由資本主義的核心,同時又是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地。

色,戒:短篇小說集」書影。

2. 「色,戒」(1979)

張愛玲的短篇小說,在李安改編成同名電影後,更為膾炙人口。Paul French 形容,它不但包含了張愛玲對老上海的回憶,同時描畫了日本對這個城市的長期佔領,以及上海人處身絕望時代而被迫作出的可怕選擇。張愛玲則仍是這位英國作家心目中最傑出的上海創作者。

3.「老上海:黑幫的天堂(Old Shanghai: Gangsters in Paradise)」(1984)

居於上海,寫過大量上海掌故事跡的潘翎(Lynn Pan),在日佔時期,還是一名孩子。Paul French 讚揚其文章精準而抒情,並出色地重塑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上海,將這座城市描繪成一個被中國黑幫割據的罪惡之城。

4.「上海」(1931)

日本新感覺派小說家橫光利一的作品。橫光利一曾在上海住過一段時間,他的小說將上海視為文化、民族和思想的熔爐。Paul French 形容,這位先鋒作家筆下的上海,讀起來像一個充滿霧、雨、黑暗和危險街道的硬殼,同時展示了二戰前上海的中日知識分子和藝術家之間的各種交流。

5.「口岸往事(No Dogs and Not Many Chinese)」(1998)

由英國學者兼大英圖書館中國收藏品前策展人吳芳思(Frances Wood)所著,原英文書題顯然是向「華人與狗不得內進」致敬 —— 致敬了這個曾經出現於上海口岸的歧視公告。書中藉助大量僑民的回憶錄,梳理出上海如何在 19 世紀中葉從戰敗割地變成一個國際通商港口。

6.「太陽帝國(Empire of the Sun)」(1984)

著名作家 J. G. 巴拉德的半自傳小說,同名電影則出自名導演史提芬史匹堡之手。作品以二戰時期日本軍隊於上海的集中營為題材,也是生於上海的 J. G. 巴拉德所創作的虛構回憶錄,出版初時惹起極大爭議。Paul French 認為,雖然作者揭露了集中營的屈辱和貧乏狀況,但同時對日本戰爭以及外國家庭在上海的富裕而特權生活,作出了豐富描寫。

7.「子夜」(1933)

茅盾長達 30 萬字的經典小說,Paul French 認為是 30 年代中國作家以上海為題材的小說作品中最成功的一部,它描繪出這個城市艱鉅而殘酷的資本主義面貌,亦包含了對當時工人階級生活的各項細節。

8.「吉爾小姐(Miss Jill)」(1947)

美國記者項美麗(Emily Hahn),為「紐約客」執筆超過半個世紀,「吉爾小姐」是其少數小說作品之一,帶有自傳色彩,講述一位美國女孩來到戰前的上海,並利用她的愛慕者和追求者來支付房租,維持生活。而事實上,項美麗最廣為人知的,是她確實居住在上海,並且成為中國詩人邵洵美的情婦。由於邵洵美是出身名門的富家子弟,廣結文人雅士,項美麗也因此結識了當時上海文壇的知名人物。

9.「上海摩登 —— 一種新都市文化在中國 1930 – 1945」(2008)

著名學者李歐梵集畢生心血之作,以老上海為題,既是散文亦涵蓋了學術研究和文學批評。Paul French 表示,李歐梵書中除了討論當時的代表作家及作品,亦提到上海曾盛極一時的電影製片廠和出版業。而李歐梵明確指出,上海的現代色彩,本質上雖是中國的,但同時顯得極其異常,呈現了出獨特的「海派」前衛文化。

10. 「上海寶貝」(1999)

來自中國當代作家衛慧的小說作品,後來亦曾改編成電影,但意外地,這並非一本以兩戰時期上海為背景的作品,而是另一個相對於當下的「世紀末」老上海。Paul French 指,自己在上海生活多年,他認為衛慧確實以狂熱和炫耀的方式捕捉了上海在 90 年代中後期的繁榮面貌:「在愈來愈緊繃的習近平時代,許多中國人,包括那些還不算很大年紀的,都有著回望江澤民時代的某種情懷。那是一個人們擁有更多自由、機會和創造力的時代,至少在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