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ID

|共26篇|

在英國,人們老早就脫罩了

我看到有心理學家指部分人不習慣脫罩示人,可能是社交焦慮所致,而這一點,我是特別擔心中小學的年輕人,他們一大部分的青春歲月也是在口罩下度過。在英國,其實人們老早就脫罩了,也許沒有出現過類似的討論,但我可以分享一下初時脫罩的經歷。

陶傑:中國海嘯式爆疫與世界

或一水深圳河之隔的香港,長期聲稱擁有所謂背靠祖國的優勢。「優勢」體現在哪裡?就是在這種關頭的獨家資訊享有權利。新加坡沒有的,香港特區擁有。當全世界看見:新加坡沒有的,香港同樣也沒有;但新加坡擁有的普通法和司法獨立,香港漸漸沒有了。這就難怪香港的資金紛紛移去新加坡。

2023 年世界和平有望成真嗎?

過去一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加劇新冷戰對峙,還導致糧食及能源供應緊張,全球通脹不止。兩名美國國際關係專家在「外交政策」雜誌分析,2022 年可能是未來歷史教科書的新章節開端,那麼 2023 年將會是怎樣的一年,「世界和平」這個新年宿願有望成真嗎?

防疫限制放寬,野味農場也可重新運作了?

在疫情前,中國大約有 1,400 萬人從事「野生動物養殖業」,估計價值 5,200 億元人民幣,行業甚至被政府包裝成「農村人口致富捷徑」加以推廣。但在公共衛生專家表示 COVID 病毒可能源於野生動物之後,中國就發佈全面禁令,禁止狩獵、交易、運輸,以及食用野生動物。惟現時非政府組織及專家警告,當地似乎正放寬蓄養箭豬、狸及竹鼠等野生動物的限制,為公共衛生及野生動物帶來新風險。

澳洲版「安心出行」:二千萬澳元發現 2 名隱藏患者

2020 年全球疫情爆發以後,各國都著手開發手機應用程式,試圖追蹤病毒傳播鏈。事隔兩年,多個程式陸續退役,其中澳洲版「安心出行」被視為最失敗案例,投資逾 2,100 萬澳元,僅追蹤到 2 名隱藏患者,程式今年終於停止服務,政府更鼓勵國民「刪 App」。究竟這個失敗個案,給我們甚麼教訓?

「三重流行病」下,美國卻面對抗生素的失效和短缺

病毒季節來臨,美國食物及藥物監督管理局(FDA)表示在 COVID、流感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三重流行病」打擊下,或使醫療保健系統不堪負荷。而 4 種用於兒童常見疾病的藥物:一線抗生素阿莫西林、安美汀、特敏福和哮喘藥沙丁胺醇更面臨嚴重短缺。

針對無接種疫苗者,是前所未有的制度歧視?

過去近三年,有些國家和地區以抗疫為名,以各種手段驅使民眾接種疫苗,無接種疫苗者失去就業、就學,以及出入部分場所的自由,連餐廳也不能光顧。國際社會開始復常後,愈來愈多人關注對無接種疫苗者的權益,有政客甚至形容,這種針對單一組群的制度歧視是前所未有。

當不戴口罩的外國旅客來到日本

日本政府 5 月放寬室外口罩令,現打算進一步解除室內口罩令,但當地人仍傾向用口罩保護自己,認為口罩有如內衣褲般不能隨便脫下。專欄作家 Gearoid Reidy 在彭博社撰寫的評論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已放棄口罩政策;日本開放邊境,遊客陸續到當地觀光,戴口罩的日本人與不戴口罩的外國人成一大對比,也引起當地應否繼續堅持戴口罩的討論。

疫後旅行:原來只為一覺好眠?

疫情出現後,日常生活也隨之改變,令人情緒持續繃緊,直到今年各地旅遊限制大幅放寬,人們終於有機會度一度假放鬆心情。近年海外更開始盛行睡眠旅遊,愈來愈多酒店及度假村以睡眠作招徠,因旅客已經由以往習慣趕景點趕購物,變成放開煩俗事務,覓一覺好眠。

施皮茨實驗室,打開全球病原體共享之門

實驗室規格有高低,生物安全級別等級(BSL)最高第四級的實驗室,可以培養十分危險的病原體。例如瑞士中部城鎮施皮茨的施皮茨生物防護實驗室,去年 5 月與世界衛生組織簽署一項協議,提供實驗室作世衛生物中心設施(WHO BioHub),用於儲存、分析,並跟全球各地實驗室快速共享病毒和病原體,期望阻止下一次大流行發生。設施運作一年多後,參與這項工作的科學家們,遇上不同障礙。

SaNOtize:COVID 鼻噴藥物更有效?

目前針對 Covid-19 的疫苗,所產生的抗體均會隨時間減少,研究更有效的治療藥物相當重要。現時治療 COVID-19 的主要抗病毒藥物包括 Paxlovid、Remdesivir 及 Molnupiravir,我們或需更有效的治療方法,才能完全擺脫 COVID-19 對公共健康的威脅,較早前就有一款鼻噴霧劑完成了第三期臨床實驗,已在多國市場發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