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場之三】猶太雙城記:上海猶太社群興衰

A+A-
攝於 1930 年代,沙遜大廈(如今為和平飯店)曾被稱為「遠東第一樓」,由大衛沙遜次子伊利亞斯.大衛.沙遜開設的新沙遜洋行興建。 圖片來源:Historical Photographs of China, University of Bristol

由徐岱靈與祁凱達執導的「尚未完場」,讓大家了解到大娛樂家歐德禮(Harry Odell)的故事。歐德禮其實是一名俄裔猶太人,本名 Harry Obadofsky,小時候在上海接受教育。民國時期,上海與香港就像一部雙城記,前者的國際化程度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伊利諾學院歷史系 Steve Hochstadt 榮休教授在 2019 年編輯了著作 A Century of Jewish Life in Shanghai,分享上海猶太社群的變遷。

上海曾經是擁有最多猶太人口的東亞城市。到 1940 年,即使放諸全世界,除了歐洲、中東和北美洲地區之外,僅有布宜諾斯艾利斯和約翰內斯堡這兩座城市的猶太人口超過上海。第一次鴉片戰爭後,中國被迫打開通商口岸,促使第一批猶太人到達上海。他們大多數來自中東(主要是顎圖曼帝國),經孟買、加爾各答和南亞城市來到遠東。最早一批就包括沙遜家族,他們在 1845 年開辦了老沙遜洋行(David Sassoon & Co)的上海分公司。

老沙遜洋行上海分公司成立,吸引了更多猶太人移居此地。這班猶太商人主要來自中東、德國和俄國,少數是從法國和意大利而來。他們會往返上海、香港和亞洲各地,透過鴉片和孟買棉紗貿易積累大批財富,建立了非常顯赫的社會地位,有部分人甚至晉升至上海租界的管治機構。其中最有名是地產大亨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他是新沙遜洋行(E. D. Sassoon & Co.)的股東,曾先後成為上海法租界公董局和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的董事。

19 世紀末,沙俄帝國爆發一連串反猶暴力事件,數百萬猶太人逃往西方的同時,有一小部分猶太人向東逃亡,經西伯利亞鐵路抵達哈爾濱,然後再往南遷向中國各地。不過,當時哈爾濱始終才是猶太人在中國的重鎮。據猶太史專家 Elena Chernolutskaya講法,在 1903 年哈爾濱猶太人已經有自己第一個社會組織 KhEDO,運作到 1964 年。1913 年,Aharon Moshe Kiselev 出任哈爾濱猶太人的拉比,到 1949 年前一直主持宗教儀式。

根據香港猶太歷史學會的紀錄,歐德禮父親是埃及的俄裔猶太人,名為 Abraham Obadofsky,網上有關其父親的資料並不多,只知道在大約 1900年,歐德禮 4 歲的時候,他們舉家就搬往上海。相信歐德禮年輕時就讀於上海的耶穌會聖芳濟書院(50 年代搬遷到香港),位於虹口區南潯路;虹口區是英美租界的一部分,當時吸引了很多猶太人定居。在戰前 1930 年代,沙遜洋行就在當地興建了當時上海最大的公寓住宅河濱大樓。

東百老匯路(現東大名路)「上海隔都」附近一家餐廳。 圖片來源:Wolfgang Weber/ullstein bild via Getty Images

歐德禮在上海居住了 12 年。到大概 1912 年,即其 16 歲的時候離家出走,到日本長崎做舞蹈員,後來輾轉又到過美國,最後落戶香港,避過了上海猶太社群相對動盪的時代。1917 年的俄國革命令大批猶太人湧入中國,同行者還有敵視他們的「白俄羅斯人」(指親資本主義的俄羅斯人)。Hochstadt 指出,當時遷入上海的俄國猶太人數目,遠超扎根多年的中東猶太人,但身份地位遠不如後者。

隨著日本侵華,哈爾濱的猶太人也大舉逃亡到天津、上海和巴勒斯坦,到 1939 年上海的俄裔猶太人約有 5,000 人。1937 年上海淪陷,不過無論是日本軍政府抑或後期的汪精衛政府都沒有建立明確護照制度,令上海意外成為無國籍的德國猶太人逃亡之所。二戰期間,本來歐德禮就學的虹口區成為了所謂的「上海隔都」(Shanghai Ghetto),聚居兩萬從中歐和東歐逃命而來的猶太難民。戰爭期間,日本沒有移交這些猶太人,他們雖然長期活於飢餓和貧困中,但總算安然渡過,他們的經歷,又被稱為「上海奇蹟」(Miracle of Shanghai)。

「尚未完場」電影分享 + 映後談

  • 日期:6 月 11 日(星期日)
  • 時間:下午 3 時至 5 時
  • 片長:80 分鐘 + 40 分鐘 Q & A 環節
  • 映後談嘉賓:電影導演之一 —— 徐岱靈 Dora
  • 主辦:夕拾 x 閒社 Mellow Out 及 CUP 媒體
  • 報名連結:https://bit.ly/3C2kL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