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殖

|共38篇|

Hong Kong Infosphere:戴卓爾夫人如何在香港前途談判前錯判中方立場

現時大量歷史學文獻重組 1982 年首腦會談,以及往後香港前途談判的細節。然而,由 1979 年雙方首次提出香港問題,到 1982 年的首腦會談,中間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情?英國如何研判香港形勢?英國如何建構對香港議題的立場?學界的認知仍然不多。約克大學歷史學博士生 Matthew Hurst 在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發表的文章,整合了大量英國國家檔案館和戴卓爾夫人檔案館的解密文件,主要指出兩點。

香港,如何一步步成為國際航空中心?

香港曾經是市民引以為傲的國際航空中心,擁有世界一級的機場和專業機組人員,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其中國泰航空是最具象徵意義的品牌。現代語言及文化學院副教授王迪安就在去年發表著作 Hong Kong Takes Flight,講述香港國際航空中心的地位是如何一步步建立起來。

【尚未完場之二】歐德禮夫人與香港百年時尚品牌「詩納菲兒」

由祁凱達與徐岱靈聯合執導的電影「尚未完場」,講述猶太商人歐德禮(Harry Odell)如何由戰時香港的戰俘,到後來成為香港第一代大娛樂家。電影也拍攝了香港歌手張敬軒大宅 Alberose,該物業曾經由珠寶世家 Albert Weill 家族持有,Albert Weill 把時尚品牌「詩納菲兒」(Sennet Frères)帶到香港,地位顯赫一時,而歐德禮夫人 Sophie Weill 正是他的長女。

【尚未完場之一】香港戰前猶太社群

由前港台編導徐岱靈與「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執導的「尚未完場」,記錄了猶太裔大娛樂家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事跡。歐德禮的故事折射出香港華洋混雜的國際化一面,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在港猶太社群。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其中部分人早在 19 世紀下半葉就在此落地生根,與本地華人、歐洲白人、印度人、穆斯林一同為香港的繁榮作出巨大貢獻。

1927 年魯迅來上環演講,為何讓他討厭香港?

被毛澤東奉為「中國第一等聖人」的魯迅,生前曾經短暫來港演講,吸引大批年輕人慕名聽講。部分香港史敘事都喜歡提及此事,但其實魯迅對香港印象相當惡劣,有關香港的文章都是尖酸的負評,他更透露在港演講時遇到阻撓,講稿登報又疑遭審查。究竟誰要魯迅禁言,他又為何討厭香港?

回到起點:香港初代圖書館「維多利亞圖書館及閱讀室」

圖書館是散播知識,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場所,對社會至關重要。英國殖民者在 1840 年代到達香港,即使當時資源匱乏,生存狀況艱難,仍開始建立資訊傳播和儲藏的體系。香港早期圖書館學家 H. A. Rydings 曾經在「皇家亞洲學會香港分會會刊」發表研究,指出香港早在 1848 年就有首座圖書館,名為「維多利亞圖書館及閱讀室」。

1900 年智利軍艦訪港記

19 世紀末,香港已經發展成東亞一個重要港口,吸引世界各地訪客。英國盟友的軍艦也會到香港停靠、補給,甚至作軍事交流。1900 年 11 月,香港就迎來南美稀客:智利海軍訓練快艦「巴克達諾將軍號」(General Baquedano),惜船上一名海軍候補少尉克魯格不幸在港病故。該次訪問被視為香港與智利友好的標誌。

冷戰危機:英國政府曾計劃以核武守衛香港?

隨著俄羅斯以「公投」形式吞併四個烏克蘭佔領區,普京政府一再威脅會以核武「捍衛國土」,俄烏戰爭把世界再次推向核戰邊緣。冷戰時期,各大強國展開軍備競賽,核戰陰霾也曾經籠罩全世界。當時香港作為英國殖民地,又毗鄰共產中國,就成為資本主義陣營最前線。英國的解密文件指出,英國政府曾憂慮中國會軍事接管香港,而構思以核武守護這塊遠東殖民地。

【女王駕崩】回顧 1975 年英女王訪港傳奇

英女王伊利沙白二世在英國時間 9 月 8 日駕崩,享耆壽 96 歲。每當談及英女王,很多香港人都會記起,1975 年女王訪港的親民形象,與市民不時只有一繩之隔。嶺南大學歷史學副教授馬翰庭(Mark Hampton)指出,這次傳奇之旅不但使得「事頭婆」深入民心,還在 67 暴動後幫助港府重建管治形象。

香港陪審團制度與法治之確立:裕城辦館毒麵包案

行政會議成員湯家驊接受「香港電台」訪問時表示,當遇上涉及政治敏感案件時,設立陪審團不太適合,因為陪審團成員沒有受過法律訓練,要摒棄個人政治傾向,以絕對法律原則處事,實在相當困難。其實香港開埠之初曾發生世紀懸案「裕城辦館毒麵包案」,大量洋人中毒,甚至包括寶寧港督及其夫人,但寶寧堅持由陪審團裁決,最終疑犯脫罪,成為香港法治的經典案例。

【愛在左右】牛奶公司百年界石 尋找山中舊日香港蹤跡

兩年前,山藝教練 James 和 Ebee 在家中附近行山時,無意中發現了港督府山頂別墅界石。透過自身閱讀地圖和座標的專長,兩人開始了尋找香港界石的旅程,除了記錄座標,還會到檔案處查找資料、了解地段的歷史,甚至建立電子地圖,將「尋寶」成果放到網上與其他歷史愛好者交流。

制衡港督的機關:英國殖民地部

香港在 1841 年開埠,1842 年根據「南京條約」被滿清割讓予英國,1843 年「英王制誥」宣稱香港為英國皇家殖民地,直至 1997 年主權移交中國。在英治香港時期,政府行政長官為香港總督,由英國君王委任。不過,港督其實要面對很多制衡,在 1971 年之前,英國殖民地部(Colonial Office)對於港英政府的行政運作,特別是財政使用,就保留一定權力。

聯繫匯率之終結:1972 年港元與英鎊脫鉤

一直以來,聯繫匯率制度被認為是香港能夠成為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石,令香港走出多次環球經濟危機。不過,近年中美交惡,金管局也為被剔出 SWIFT 作預案,「幫港出聲」成員雷鼎鳴甚至形容聯繫匯率不合時宜。過去,香港其實曾結束過聯繫匯率,於 1972 年與英鎊脫鉤。

語言學家港督:寶寧

在 19 世紀開埠初期,香港已經發展成為一個華洋雜處的國際港口,不單止有廣東華人、英國白人,還有葡國人、巴斯人、猶太人、印度人等族群聚居,行政首長要跟各界打好關係,需要具備優秀的語文能力。香港曾經出過戴維斯和金文泰等數任漢學家港督,但達到語言學家級數的,或許只有一個,就是號稱懂得 200 種語言的香港第四任港督寶寧(Sir John Bowring)。

漢學家港督:戴維斯爵士

香港大部分人口操粵語,寫繁體中文,要與民溝通、勝任行政首長一職,中文水平十分重要。在港英時期,香港就出過多位漢學家級數的港督,最早一位在 1844 年滿清咸豐皇帝尚未登基的時候,就成為了香港第二任港督,任內大力推動學術和文化發展,但卻得罪全港商人。他就是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 Davis)。

香港曾媲美法國蔚藍海岸 —— 東方里維耶拉

現今香港以「亞洲國際都會」自居,1930 年代則以「東方里維耶拉」(The Riviera of the Orient)之名,媲美法國度假天堂。曾經有西方旅客投訴貨不對辦,大文豪海明威的妻子便埋怨市區臭氣熏天,張愛玲返回上海後,卻對里維耶拉意象念念不忘,最終成就出代表作「傾城之戀」。究竟這個形象從何而來?反映的又是甚麼樣的香港?

省港大罷工:鷹派與開明派港督之爭

上世紀 20 年代,在中國左派號召下,香港曾經出現一場歷時超過一年的省港大罷工,為經濟帶來毀滅性影響。港英政府無力擺平政治亂局,英國政府決意撤換強硬派的港督司徒拔(Edward Stubbs),但繼任人選一度惹起爭議。英國政府最終捨棄鷹派的施勳(Claud Severn),委任開明派的金文泰(Cecil Clementi),令香港得以由亂入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