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場之一】香港戰前猶太社群

A+A-
彌敦爵士是首位擔任大英帝國殖民地總督的猶太人,也是惟一一位猶太裔港督(1903 至 1907 年)。 圖片來源: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由前港台編導徐岱靈與「活現香港」共同創辦人祁凱達執導的「尚未完場」(To Be Continued),記錄了猶太裔大娛樂家歐德禮(Harry Odell)在香港的事跡。歐德禮的故事折射出香港華洋混雜的國際化一面,同時也讓更多人了解在港猶太社群。他們來自五湖四海,其中部分人早在 19 世紀下半葉就在此落地生根,與本地華人、歐洲白人、印度人、穆斯林一同為香港的繁榮作出巨大貢獻。雅息士大學歷史學家 Xun Zhou 就曾在學術期刊 European Review of History 講述早期香港猶太社群的歷史。

早在 1842 年鴉片戰爭結束後,就有第一批猶太人經英屬孟買和加爾各答抵達香港。他們有些人在鄰近的廣州從事貿易多年,不少人是鴉片經紀商,最著名者是來自巴格達的大衛沙遜(David Sassoon)家族。慢慢地猶太人開始涉足其他生意,例如銀行、房地產、船運和紡織業,表表者有地產大亨哈同(Silas Aaron Hardoon),以及到今天依然擁有強大社經影響力的嘉道理家族(Kadoorie family)。他們經常往返香港和上海英租界,尋找商機。

這些猶太人在港定居後,雖然獲得英國國籍,但並未被同化為英國人或者華人。隨著移民人口擴張,猶太人也建立了自己的社群。1855 年,黃泥涌村(今天的跑馬地)建立了一個猶太人墓園,兩年後有第一位猶太人長眠當地。正值港英政府開始頒佈官契,加上到 1860 年代鴉片貿易繼續興旺,吸引更多猶太人來港。1867 年猶太人開始在中環荷李活道租用場地,建立香港最早的猶太會堂。14 年後,教堂搬到了士丹頓街北側,離原來的位置不遠。

不過,隨著人口擴張,猶太社群內部也開始產生分歧。1880 到 1890 年代的反猶騷亂(pogroms),令一班來自俄羅斯和巴爾幹地區的猶太難民湧入香港。先前來港的通常是塞法迪猶太人(Sephardic Jews),而這一批則是阿什肯納茲猶太人(Ashkenazi Jews),普遍較為貧困,只能夠做一些較低下的工作,例如看更、清潔工和酒吧侍應,有婦女甚至被迫賣淫。較富裕的塞法迪猶太人認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使他們尷尬,而後者亦產生截然不同的身份認同。

庇理羅士(Emanuel R. Belilios)的故事正好反映香港猶太社群的複雜面貌。當時塞法迪猶太人通常來自阿拉伯地區,直到 1925 年阿拉伯語仍是大多數在港塞法迪猶太人所說的主要語言,而庇理羅士家族則是來自歐洲的威尼斯,展現「港口猶太人」(Port Jew)更傾向世界主義的身份認同。庇理羅士積極參與慈善事務,例如大力辦學,又協助興建教學醫院。他在整個 1880 年代都擔任立法局議員,1893 年更成為首位獲頒聖米迦勒及聖佐治勳章的香港市民。

不過,當庇理羅士透過慈善工作與英國統治階層愈來愈近,他與塞法迪猶太人社群亦愈走愈遠。其中一個衝突處是興建新猶太會堂一事,庇理羅士希望新會堂可以歡迎阿什肯納茲猶太人。他在半山堅尼地道買了一塊地,並建議撥出當中一部分建造新會堂。可是議案卻被沙遜家族反對,當時有塞法迪猶太人認為,阿什肯納茲猶太人寒酸的外貌會令他們在這富裕的半山英國社區失面子。庇理羅士也辭去新猶太會堂基金的職務,至今他更常被記得是一位慈善家,而非猶太人。

2006 年展出的猶太教莉亞堂模型;會堂於 1902 年落成,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圖片來源:Ricky Chung/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via Getty Images

而到 20 世紀初,嘉道理家族成為猶太社群的領袖。與庇理羅士相似,嘉道理家族也因慈善工作而聞名,至今仍極具影響力。1910 年代他們興辦了一所華人和一所印度人學校,又捐錢建造梅夫人婦女會主樓,收容單身的歐洲女工。嘉道理家族最為人熟悉是合資創立中華電力有限公司,今日中電集團仍為香港約 80% 人口提供電力。除此之外,他們也持有香港上海大酒店有限公司,旗下最知名的業務是半島酒店。

然而,儘管香港猶太人取得種種成就,一些著名成員也努力走向英國化,但他們很多時都不被英國精英完全接受。他們能在自覺為世界主義的香港保持自己的猶太身份,但對於 19 世紀末和 20 世紀初的英國人來說,猶太人仍然太「東方化」了。彌敦(Matthew Nathan)是香港史中唯一一位猶太港督(1903 – 07),然而作為一個單身猶太人,缺乏大學教育和官僚經驗,很多時仍被視為局外人。

作為總督,彌敦是聖約翰座堂名譽主教,但作為一個猶太教徒,他不參加聖公會的主日崇拜。他在港督任期間克盡職責,推動香港的城市規劃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開始建設九廣鐵路,九龍的最主要幹道彌敦道也是以他命名,以表彰他的巨大成就和對香港的貢獻。

「尚未完場」電影分享 + 映後談

  • 日期:6 月 11 日(星期日)
  • 時間:下午 3 時至 5 時
  • 片長:80 分鐘 + 40 分鐘 Q & A 環節
  • 映後談嘉賓:電影導演之一 —— 徐岱靈 Dora
  • 主辦:夕拾 x 閒社 Mellow Out 及 CUP 媒體
  • 報名連結:https://bit.ly/3C2kLn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