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

|共15篇|

港英政府,如何綠化改造香港?

經過百多年發展,香港除了經濟發達,還擁有高效的衛生體系和世界級郊野公園。香港史其中一個轉捩點是 1841 年英軍登陸香港,過去很多討論聚焦港英政府大規模的社會和經濟改造,然而其管治實際上也大大改變了城市地景和自然面貌。香港大學 Robert Peckham 教授就曾在 Modern Asian Studies 發表文章,探討 18 世紀末、19 世紀初香港綠化。

在城市中與蜜蜂生活,英國的綠色生態巴士站

平日經過巴士站,你會否抬頭,看看車站頂有甚麼?英國近年建起多個特色巴士站,車站頂種花種草,讓人們在城市中和蜜蜂一起生活,提高牠們的生存機會,為保護生物多樣性創造更多可能,同時為城市降溫和減慢溫室效應。這個名為蜜蜂巴士站的計劃,未來更有可能擴展到其他國家。

德國食用城市:花園的蔬果任你採

德國最古老城市之一安德納赫(Andernach),從古羅馬人建立至今已有 2,000 多年歷史,但傳統不等如保守。當地政府近年就在市中心開闢公共綠色空間,種植各種蔬果供人摘取,成為「食用城市」的先驅。這些既美麗又實用的花園,吸引旅客慕名前來參加導賞,還為當地約 3 萬名居民創造就業機會。

智利漸變為半沙漠地區,如何影響城市規劃?

天乾物燥,寸草難生,正是智利首都聖地亞哥的寫照。當地經歷長達 10 年旱災,如今就連極為粗生的青草,也成為罕見的奢侈品。政府急忙解救,包括建城近 500 年來首次實行制水,地方機構和園藝師亦改以沙漠植物群佈置。與此同時,整座城市正在半沙漠氣候之中,轉向可持續規劃。

「深幸身為植物」把自己活成小蜂鬥草的法國綠先生

Patrick Blanc,這位設計奪目植物牆的藝術家,登場的造型也是勁爆。一身綠色迷彩裝、綠色牛仔褲、綠色襪子、綠色皮鞋,頭髮染成綠色,這還不夠,左手大拇指留了超過 5 釐米的長指甲,竟然還是綠色的。這也讓他有了「綠先生」的外號,儘管他的姓氏「Blanc」在法文中是白色之意。

創出「垂直花園」,法國植物藝術家重啟城市與自然對話

法國植物學藝術家 Patrick Blanc 改進的「垂直花園(Vertical Garden)」技術,不只能讓植物在室內自由奔放,亦能與建築主體和諧相處。被美國「時代雜誌」列為全球五十大發明之一,和愛滋疫苗、美國太空總署的戰神火箭並列。「我們活在一個太多『人』的空間裡,」Blanc 說:「我的工作就是把植物帶到城市,讓人重新與自然對話。」

城市的出路:亞馬遜雨林化

人口超過 1,000 萬的超級大城市,既有的基建規劃如何應付人口膨脹和經濟發展迅速的未來,已經是迫在眉睫的問題。人類天性喜歡綠色植物,但是在 19 和 20 世紀普遍的城市規劃中,工業革命的純理性考慮,將花園、植被等空間減到最低,只剩下佔地有限的市政公園。今天,這種毫無生氣的城市化已經引起了警惕,不少跨國企業已經意識到綠色植物可以帶來的經濟益處,而大型綠色建築計劃,堪稱是建築界的最新熱潮。

無冷氣時代來臨?

對現代人而言,無冷氣的生活難以想像,香港夏季潮濕悶焗,加上熱島效應,人人家戶必備冷氣,甚至要手攜帶出街,偏偏位處熱帶的越南反其道而行,公屋設計採取「生物氣候建築」(bioclimatic architecture),利用自然因素,造就溫和而通風的室內環境,一年節省不少冷氣費之餘,更為環保出一分力。

商場化的印尼,跟香港一樣?

「摘去鮮花,然後種出大廈」不獨是本地寫照。單看 2014 年數據,估計將可取代東京成為世界最大城市的印尼首都雅加達(Jakarta),便建有商場超過 170 座。零售用地在短短 1 年間增長達 17 %, 10 年前還未有品牌進駐的雅加達,現在平均每 4 公里便見 4 家商場。有商場在城市中林立,自然便有人流連忘返;不過,也有雅加達人即使從未到過這些地方,亦需為興建商場這項「共業」付出代價:城市公共空間遭收窄、更嚴峻的交通擠塞和洪水問題,全都是要付的帳。

巴黎大改革:比條路我行

巴黎將重新設計主要的交通交滙點,目標是讓那些差不多路人絕跡,位於運輸交滙點的廣場,重現人煙,而非只得汽車及它們排出的廢氣。回望香港,中環道路給名車佔領,而灣仔海旁,特別是會議展覽中心旁那個金紫荊廣場,除了給大陸遊客陽具崇拜,給旅遊巴不停擠進迫出外,到底對於香港有甚麼價值?還是其實一開始,我們都只是路人甲乙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