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 年,張之洞奏請成立大清駐香港領事館

A+A-
1887 年出版的 Ilustracion Artistica 所描繪的香港。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隨著在鴉片戰爭和英法聯軍失利,滿清被迫「割讓」香港島和九龍半島予英國。但英國佔據後,香港與廣東商務往來依然十分頻繁,加上境內華民人口眾多,故此滿清政府,特別是廣東當局,需要與港英政府交涉以處理各種政治、經濟、民生問題。兩廣總督張之洞就曾經奏請朝廷,建議在香港設立領事館來解決爭端。

香作是「法外之地」?

1884 年,即光緒十年,屬於洋務派中堅分子的張之洞,由山西巡撫擢升為兩廣總督。當時正值中法戰爭,張之洞力主抗法,在鎮南關之役起用馮子材,一度助滿清擊退法國軍隊。戰爭期間,香港發揮曖昧的轉口港角色,滿清購買的武器皆從香港登岸,而英國又暗地裡援助法國。在上書朝廷的「敬陳海防情形摺」中,張之洞提到:「香港敵可行船,澳門敵可登岸,英、葡皆素與法,助械、濟糧,情同邛駏。彼有頓舍之所,我無禁制之方。」

此外,張之洞就任兩廣總督期間,香港海盜問題一直嚴重,威脅廣東安全。1885 年,即光緒十一年,張之洞在「查辦匪鄉摺」提到:「廣、惠、潮匪徒,則以香港、澳門為窟穴。」當時的香港對於滿清政府來說是「法外之地」,海盜如匿藏香港,就難以發兵狙擊。張之洞一直力議與英國當局協商,希望港英政府配合執法。他在「剿捕洋匪摺」建議:「遇有海盜鹽梟各匪,一律勦捕,截之華界洋面…… 並預行知照香港、澳門洋官,遇有追捕竄至洋界,即行協緝交出。」

除了考慮國際形勢、跨境執法問題,當時廣東大量的進出口貿易都要經過香港,加上香港境內就有「華民十餘萬」,張之洞於是極力爭取在香港設立領事館,以管理各種涉港事宜。1886 年、即光緒十二年,張之洞呈交「請催設香港領事摺」,提到「竊惟香港一島,密邇粵省,近年商務日盛,華民寄居益多,交涉案件,無時無之。而該處並未設有中國領事官,辦理每形不便」。

保民、追捕、巡緝、海防

張之洞留影。 圖片來源:Wikimedia Commons

張之洞認為滿清在香港設立領事館,可達四大目的。

第一是保民,當地華人要「俯從洋例,控訴無由」,如能派駐外交官,「得領事以莅之,遇有港官治理不公之處,聞於粵省小事,則商之港督,大事則達於總署」。第二是追捕逃犯,即是清廷交涉,很多時「港官每事齟齬」,「若設領事,則覺察有權,機要易協」。第三是巡緝,即使張之洞與廣州英領事協商一同在海域執法,但港官仍「終恐藉詞枝梧」,「若設領事,就近會商港官,兼理巡私緝匪事務」。第四是海防,張之洞認為省港兩地「安危彼此共之」,設立領事館「則聲息更孚,聯絡尤壯,固粵之利,亦港之福」。

後來,滿清派遣薛福成出任英、法、意、比四國大臣,極力爭取在各地成立領事館,包括香港。他在「出使英法義比四國日記」提到:「香港為閩粵逋逃藪,雖與粵垣相距咫尺,而華洋隔絕,中國官不能拿問;必須設一領事官,嚴緝奸宄,保護商民,即合公法,最於中國公事有益。」薛福成與英國外部侍郎山特生(Lord Sanderson,職銜 Permanent Under-Secretary of State for Foreign Affairs)會晤,表示日本、泰國均在港設領事館,不讓滿清設立是於理不通。

山特生擔心香港始終華人眾多,本為滿清領土,滿清領事日後可能權力膨脹,影響英國管治。當時,薛福成提到滿清已經派駐了新加坡總領事左秉隆,若「香港領事館」成立,大可調派左秉隆到港,按照一直在新加坡的做法辦事。不過,英國最終都拒絕滿清設立「香港領事館」的請求,始終當時香港華民人口遠超洋人,當局害怕領事官與兩廣官員聯手,對英國管治會不利。不過,薛福成還是成功爭取在南洋多處派駐外交官,以保護海外僑民,其中 1894 年的「中英續議滇緬界務商務條款」,就允許滿清在仰光設領事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