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年的士騷亂 —— 六七暴動後,香港第一次大型暴力衝突

A+A-
圖片來源:StreetVJ/Shutterstock

1960 年代香港局勢動盪,其中 1967 年左派暴動就歷時足足大半年,造成 51 人死亡,帶來嚴重經濟損失。六七暴動被視為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港英政府一方面大力鎮壓左派勢力,一方面推行一系列社會改革。接下來一段時間香港較少激烈抗爭活動,其中一次,則為 1984 年由的士牌費加價引發的「的士騷亂」。

這次「的士騷亂」源於該年 1 月 11 日凌晨,時任運輸司施恪(Alan Scott)突然向立法局提請的士車資加價 17%,同時要求增加的士牌照費和首次登記稅各 17%。施恪爭取動用「保障公共稅收令」,令建議獲通過後立即生效,變相令整個的士業界失去反對機會。根據熊永達和劉國偉撰寫的「獵夢香港:的士業的傳承」,當時的士車主和司機都大為震驚,港九四個的士商會收到消息後,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對策。

1984 年 1 月 13 日,「工商晚報」頭版全版報道「的士行動」。

消息公佈當晚,已經有數百架新界的士集結並慢駛遊行抗議。到翌日,16 個的士商會代表亦到行政立法非官守議員辦事處,希望游說議員爭取撤回加價措施,不過政府初期態度強硬。1 月 13 日,有消息指雙方談判破裂,情況進一步失控。罷駛行動令彌敦道癱瘓,市民鼓譟。後來更有人開始縱火焚燒垃圾桶和汽車,並在馬路叫囂。根據「搭紅 VAN —— 從水牌說起:小巴的流金歲月」一書,當時連小巴司機都加入其中,以防加價苛政波及小巴業界。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有不法分子混入隊伍之中,乘機破壞商店搶掠,不少金飾店、鐘錶行及電器舖遭殃。政府出動大批防暴警察到旺角及油麻地鎮壓騷亂,雙方爆發激烈衝突,油麻地警署一度被包圍,有人向警署擲石搗亂,最終警方要發射多枚催淚彈才能驅散滋事分子。同時,當晚有立法局議員承諾將否決議案,的士業界結束罷駛行動。凌晨兩時後,市面終於慢慢回復正常。整場「的士騷亂」造成 32 人受傷、超過 170 人被捕。

1984 年 1 月 14 日,「大公報」報道罷駛期間曾發生騷亂,旺角彌敦道、登打士街一帶有人群生事,整晚警方接到過百宗劫竊案報告。

「的士騷亂」後,香港政府作出讓步,立法局在 1 月 18 日否決議案,總算平息風波。不過「的士騷亂」發生時間非常敏感,正值中英就香港前途問題談判期間。2014 年「明報」翻查英國解密檔案時指,當年 3 月中方談判團團長周南會見英方代表伊文思(Richard Evans),在會談期間周南質疑「的士騷亂」背後有政治動機,伊文思則指英方調查後查無此事。然而又有另一份文件指,英方曾評估事件背後可能有台灣國民黨的因素。

「的士騷亂」也成為有關港英管治體系的重要研究案例。曾銳生在其著作「管治香港:政務官與良好管治的建立」寫道:「麥理浩及其繼任人尤德爵士在任期間發展的制度,是讓公眾覺得政府重視民意,卻不需要任何為殖民地政府服務的官員負上個人責任。」張楚勇在「特區管治的挑戰」其中一個章節也提到:「當時的報章輿論和不少市民大眾,都批評這是政府的一次嚴重政策失誤。」然而,當時政界都沒有要求官員問責的意識。施恪在「的士騷亂」後繼續擔任運輸司,一年多後調任為副布政司,到 1987 年甚至更上一層樓,被派往開曼群島擔任總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