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舊報紙,認識香港尼泊爾人才:啹喀兵

A+A-
1997 年英國撤出香港前的駐港啹喀兵。 圖片來源:Alain BUU/Gamma-Rapho via Getty Images

施政報告提出要向尼泊爾「搶人才」,其實作為尼泊爾軍事人才的啹喀兵,對香港早就貢獻卓著。他們是冷戰期間駐港英軍的主力擔當,1967 年沙頭角槍戰後鎮守邊界,1970 年代堵截湧港偷渡潮,在香港的黃金時代維護疆界。究竟當年報章是如何報道他們的事蹟?內容又如何反映他們的身份轉變?

「啹喀」(Gurkha,又譯「廓爾喀」)原本只是尼泊爾中部的地理名稱,18 世紀沙阿王朝(Shah Dynasty)以此為腹地,開拓出今日尼泊爾的疆域。1814 至 16 年英軍在戰爭中擊敗了尼泊爾,但對啹喀戰士的英勇善戰留下深刻印象,把他們歸類作「尚武種族」(Martial Race),最先由英國東印度公司聘用,19 世紀中葉開始被英軍吸納,在殖民版圖內到處征戰。

守在冷戰最前線的啹喀兵

在殖民時代,香港早就不乏南亞裔軍人身影,但要遲至冷戰爆發,啹喀兵才正式現身香港。當時共產中國誕生,重建中的香港突然變成冷戰最前線,英國的策略是展示防守香港之決心,減低中共攻擊的可能。有別於戰前以印籍士兵負責防務,隨著印度獨立,印籍士兵逐步淡出,1948 年起啹喀兵取而代之。歷史學家鄺智文與蔡耀倫的研究指出,1949 年中期增援來港的陸軍第 40 師編制,有 3 個步兵旅,其中 26 旅便是啹喀兵組成。

戰後香港固然沒有戰事,但在冷戰中也絕非安寧,啹喀兵在 1967 年暴動便扮演平亂的要角。當年中英邊界情勢緊張,華界有喇叭廣播反英口號,往來中港列車亦被寫上反英標語,衝突每每一觸即發。根據英方記錄,7 月 8 日上午 9 時半,沙頭角華界有數百名示威者集結,更架起了機關槍。上午 11 時人群開始包圍沙頭角警崗,繼而向圍欄拋擲土製炸彈,英界警員與防暴隊以木彈和催淚彈還擊,卻遇到來福槍和機關槍掃射,造成 5 死 11 傷。新聞經電台廣播後引起恐慌,市民當天大多不敢外出,而負責掩護警員撤離及重整邊防的主力,就是兩營的啹喀兵。

1967 年 9 月 4 日「工商晚報」報道,強調邊境全線平靜,圖文並茂報道啹喀兵構築防禦工事,又指控「左報」製造假新聞,謊報有兩名啹喀兵被炸死。

1967 年 9 月 4 日「大公報」大字標題報道,宣稱民兵炸死兩名啹喀兵。

知名的沙頭角槍戰後,啹喀兵承擔起穩守邊界的重任。當年不同政見的報章,對啹喀兵角色與局勢都有不同演繹,雙方有如活在平行時空。舉例而言,「大公報」在 9 月 4 日報道以「游擊隊」稱呼民兵,報稱炸死兩名充當港英「替死鬼」的啹喀兵;同日「工商日報」報道卻引述英方說法,極力淡化衝突,僅承認有 3 名啹喀兵「受輕傷」,並強調「邊界寧諡無火藥味」。

即使暴動落幕,邊界還時有磨擦,啹喀兵依然站在最前線。1969 年「工商日報」便曾經報道,有中國民兵乘武裝船在流浮山出沒,要求英方釋放涉嫌綁架的左派分子,啹喀兵隨之受派往元朗佈防。鄺智文的研究提到,為了安撫民心,1971 年英國國防部曾經制定「銀河行動」(Operational Galaxy),聲言只要香港出現嚴重的邊境危機或內部騷亂,可利用運輸機派出 4 營援軍到港,其中一營就是啹喀兵。縱然這些緊急措施派不上用場,但仍然可見啹喀兵有穩定民心之作用。

不分晝夜堵截偷渡潮

當香港局勢大致平定,英國卻面對緊縮開支和殖民地獨立浪潮,只能繼續從亞洲撤軍。1975 年香港只餘下 4 營,原有 51 旅和 48 旅合併成啹喀野戰部隊(Gurkha Field Force),香港防衛軍由步兵營改編為偵察營,負責內部治安。華籍英兵角色愈益吃重的同時,作為尼泊爾軍事人才的啹喀兵,如今成為駐港英軍真正的主力,高峰時期幾乎 3 營人員在港。

1970 年代,駐港英軍的主要任務就是堵截非法入境者、巡視新界偏遠地區等。隨著港府實施抵壘政策,大量中國內地居民從水陸兩路偷渡到港,搜捕非法入境者就成為啹喀部隊的主要職責。1979 年「工商日報」報道提到,反偷渡工作不分晝夜,沒有可鬆懈的時間,前線士兵每日睡眠不超過 5 小時,要隨時候命待發,其中啹喀兵的活動力以持久著稱。堵截偷渡客不僅僅耗費體力,偶爾也會造成傷亡,譬如「工商晚報」在 1980 年 7 月 29 日就報道,啹喀來福槍兵團在颱風下執勤,於米埔追捕偷渡客期間,一名啹喀兵失蹤,最終證實葬身魚塘。

守護邊界以外,啹喀兵還有其他相對輕鬆的工作,旗下工兵團不時出動協助民生大事。1983 年有德航貨運機失事,啹喀工兵團便負責協助搬運貨機。啹喀兵當然亦有卸下武裝的時候,譬如跟其他政府部門進行足球友誼賽。通過當時報章的報道,我們還可發現,昔日港人對這批尼泊爾裔居民的認知,始終離不開軍人的職業身份 —— 1980 年有尼泊爾裔男子與華籍女友遇劫,被匪徒用刀所傷,那怕傷者當時已經休班,「工商晚報」報道還是以「啹喀兵」標籤,彷彿我們只能以職業身份認識這個族群。

「工商日報」1979 年 8 月 22 日報道,啹喀陸戰隊總指揮談論偷渡潮問題。

隨著 1997 年英國撤出香港,啹喀兵也完成在港的歷史使命。有人選擇回到故鄉,有人選擇在香港定居下來,但卸去軍人身份,喪失了「啹喀兵」的標籤,他們經常被籠統歸類為「南亞裔」,相比往昔,他們在主流社會的形象似乎變得更加模糊。在香港準備出外「搶人才」的時刻,我們好應該回過頭來,重新肯定這班在經濟起飛時代,負責守護邊界的尼泊爾裔香港人才。

資料來源

 

  • 鄺智文、蔡耀倫著:「東方堡壘:香港軍事史 1840-1970」香港:中華書局,2018
  • 張家偉:「六七暴動:香港戰後歷史的分水嶺」香港:香港大學出版社,2012
  • 工商晚報:「邊境全線平靜」(1967 年 9 月 4 日)
  • 工商日報:「沙頭角共區暴民擲彈 三名啹喀兵受輕傷 邊界寧謐無火藥味」(1967 年 9 月 4 日)
  • 大公報:「沙頭角游擊隊出擊告捷 港英暸望站中彈受重創」(1967 年 9 月 4 日)
  • 工商日報:「海陸空戒備嚴密 流浮山情況緊張 共區民兵共幹昨日未有在英界登陸」(1969 年 8 月 9 日)
  • 工商日報:「共區十多萬人伺機湧入本港」(1979 年 8 月 22 日)
  • 工商日報:「公園內拍拖遇賊劫 啹喀兵反抗受重傷」(1980 年 3 月 28 日)
  • 工商晚報:「為追捕偷渡客而殉職 啹喀兵葬身魚塘 軍方正調查是失足抑被襲」(1980 年 7 月 29 日)
  • 工商日報:「德航貨運機意外 民航處專組調查 啹喀兵工團夤夜搬機」(1983 年 10 月 21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