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說,有時候,不妨少一點「一窩蜂」,多一點「獨立見解」,然後像許鞍華一樣嚴格遵守與付諸實行,說不定你也能夠創造出真正合乎自己性情的動人作品。
藝術創作
|共6篇|
方俊傑:消失的情人節 —— 我們與台灣的距離
現在是政府全力配合,為了藝術創作不怕不方便,反而大開綠燈,才成就到一段討到觀眾歡心同時言之有物的佳作。台灣電影像踏著南韓電影的成功方程式,在當權者的遠見和支持下,把商業與藝術平衡得愈來愈好,繼續發展下去,相信總會發展成一門可自給自足的工業,兼且成為代表台灣向外國推銷的形象工程。
藝術與機器的對話 「藝術機器.過去/現在」展
21 世紀,生活與科技密不可分,科技更漸漸成為當代藝術創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雖然科技與藝術看起來像互不相連的兩極,一個予人不帶情感的冷調,另一個則是帶有溫度的情感結晶。但人文與科學,兩者是割裂的嗎?
伍常:下一個梵高?Matthew Wong 的天價之迷
自從 Matthew Wong 去年 10 月不幸離世後,在短短一年間,已經有 10 件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可以想像,其作品將會在未來一兩年不斷流入市場,他真的會成為下一個「死後成名」的梵高嗎?這個泡沫將會持續多久?
伍常:三權分立與公義
作品令我們不得不反思:當社會的「發展」去到一個地步,連一般收銀都不想收到一毫子的時候,是否真的代表著它已完全一無是處,毫無價值呢?還是我們可藉著眾人的力量,把看似已被人忘掉,甚或唾棄的一些來自舊社會(前殖民地)的舊東西(英女皇頭像一毫子),以別開生面的方式重新包裝呈現於觀眾眼前,從而創造新的社會價值?
救世軍:青銀交流的藝術橋樑
當年青人把藝術帶入長者生活,可以產生怎樣的奇妙作用?來自救世軍「Teen E.無縫」計劃的一班青年導師,運用藝術治療,與單位內患有認知障礙症的長者一起創作,讓他們抒發情緒感受,重燃信心,又以笑容打破隔膜,嘗試了解銀髮一族的內心世界和需要,令彼此建立起深厚關係,實踐青銀共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