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垃圾?還是藝術品?「詩意遺產」探索物的價值

A+A-
梁美萍作品「無聲之聲」,2021 年。

哪些是廢棄之物、哪些應該被視作文化「遺產」來活化,甚至成為藝術品?誰擁有話語權為各種事物定義?大館當代美術館最新展覽「詩意遺產」,展出 6 組由來自香港及海外地區的藝術家或藝術組合的作品,參展作品揭出全球不同地方的文化議題。如策展人譚學能所言,他們「均以歷史文化遺產的視點去處理當代問題的多元手法,提出了新穎獨特的見解…… 展覽藉著作品多樣化的藝術實踐,試圖剖析一個問題:在決定哪些傳統遺產應原封保留,哪些需要重新被想像和重塑這事情上,個人有多大的掌控和自主權?」

廟宇香灰轉化為磚塊

尹麗娟「此心安處是吾家?」錄像,2021 年。

先從本地出發,微細如廟宇內的香灰也可化為創作的素材。尹麗娟是一名陶瓷藝術家,研究重點是當代陶瓷藝術如何將物料性及創作概念延伸。這次作品名為「此心安處是吾家?」,利用廟宇中的香灰摻入陶泥,然後燒製成磚塊的模樣,拼砌成非一般的地台。有香火廟宇加持的香灰「地磚」,會否令人感到安心一點?

藝術品由大量地磚組合而成,看似平坦、堅固,但其實都是獨立個體,並沒有連接;再者這些立方瓷磚是藝術家由模具注漿而成,並非實心,更為脆弱。除了實物,亦有影像不斷循環播放,尹麗娟在空心地磚上走過,她步步為營地走在看似堅固的磚塊上,如沒事前了解,只看影片,你會難以想像為何她走得那麼小心,究竟瓷器可否承受她的重量?作品旁的牆上掛上一幅幅藝術家創作時的思路與筆記,其中一個是她寫上填詞人黃偉文的一句歌詞:「時代遍地磚瓦,卻欠這種優雅。」

梁美萍作品「無聲之聲」,2021 年。

除了香灰的再生,另一位藝術家梁美萍則以舊瓦片創作,走進展區內的盡處,會聽到斷斷續續但清脆的聱音,那就是梁美萍的作品。她從各處收集廢置多年的瓦片,而屋頂瓦片本來置於村屋頂來保護住所,隨著建築設計改變,還有多少房屋保留瓦片?這種記錄了過去的文物遺產,現在被重新詮釋,堆疊的瓦片,加上錘擊裝置,不規則地滴答作響,在幽暗的環境中,可靜聽文化遺物的聲音。

遠方塵埃所承載的過去

Jorge Otero-Pailos 作品「塵埃倫理:2011 年 7 月 22 日」,2014 年。

這次不再是香灰,而是塵埃。Jorge Otero-Pailos 以十年時間研究塵埃的文化意義,塵埃在建築文物的遺產保育中常被視為廢料。其實不只是遺產保育,我們每天都在掃塵埃。這次他的作品名為「塵埃倫理:2011 年 7 月 22 日」,一塊巨大的乳膠薄片上,充滿深淺不一的顏色,全都是由塵埃所組成。這是源於挪威一宗 2011 年 7 月 22 日的恐怖襲擊事件,右翼恐怖分子 Anders Breivik 在首都奧斯陸的政府區前引爆一輛小貨車,威力波及第五層樓的挪威石油能源部,令其爆炸起火。Otero-Pailos 的裝置佈滿的就是炸毀大樓天花板上留下的煙塵。只要細心地看,可見辦公室的輪廓及走廊等,展現了相關空間的建築佈局。

森林何價

Ursula Biemann 及師 Paulo Tavares 作品「森林法」,2014 年。

不過最令筆者印象深刻的是「森林法」,友人說這像是國家地理頻道一樣,但這確實令人反思森林何價,某些原住民的生活的未來又是怎樣,「遺產」又是怎麼一回事。當全球各地把不同的傳統遺產(物質及非物質)列入受保護或紀錄的範圍,森林應如何變成受保護的一個項目?

瑞士錄像研究員兼藝術家 Ursula Biemann 及巴西建築師兼城市規劃師 Paulo Tavares,共同合作設計一個雙頻道錄像裝置,另設有照片、地圖、文件等,讓觀客了解亞馬遜內原住民的抗爭運動。亞馬遜森林是地球其中一個生物最多樣及豐富,而且礦產資源最富庶的地區,各原住民在當地生活,就要面對現今採礦公司擴張影響其生活環境。作品「森林法」根據一系列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法律案件而創作,這些案件把森林及其土著領袖、律師和科學家都帶上了法庭。當中亦有來自厄瓜多爾低地的薩拉雅庫社區(Sarayaku)的原住民獲勝的故事,他們認為只有保存「活的森林」世界觀,社區才能延續下去。然而人類的生活真的可以與大自然隔絕嗎?

影片內提及:「所有生物都會思考,他們的形成是歷史的累積,以及對將來的事作出預測,它們包括了對未來的猜想。所有符號,在成長與生存的過程中創造未來。生命個體不是根植於當下,他們在時間的流動中獲取生機,影響當下的不止過去,還有未來。森林是能夠自我思考、創造未來的生態系統……」森林、海洋、以及地球在回應人類的行為,大家又察覺得到嗎?

詩意遺產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11 月 21 日

時間:早上 11 時至下午 7 時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 1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