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常:下一個梵高?Matthew Wong 的天價之迷

A+A-
Matthew Wong 2018 年作品 The Realm of Appearances。 圖片來源:蘇富比

香港拍賣界終於迎來了一個久違的 eventful week。

在秋季拍賣的首回合,三大國際拍賣行(蘇富比、佳士得、富藝斯)加上中國拍賣行(嘉德)紛紛各出奇謀,為本地藝術者呈獻了一場精彩的藝術盛宴。

考慮到疫情限聚和外遊限制的關係,各大拍賣行的專家無論在徵集拍品、客戶聯繫以及拍品運輸方面,都遇上不同程度的困難。感恩的是,在他們的不懈努力和積極對策下,今年的香港秋季拍賣仍能在大逆市中創下驕人的成績。在「後疫情」的時代,相信香港作為亞洲藝術交易中心的地位,在可見的將來依然穩固。

Matthew Wong 2017 年作品 Shangri-La。 圖片來源:佳士得

這段時間,國際藝壇值得回顧的事情太多,但如果只能說一位藝術家,我想非 Matthew Wong 莫屬了。

曾在香港留學的 Matthew Wong,是加拿大華裔已故藝術家,其油畫作品 Shangri-La 在 10 月 7 日舉行的紐約佳士得「戰後及當代藝術拍賣」中,以 447 萬美元成交,遠高於 50 萬至 70 萬美元估價,吸引了國際藝術界的關注。

回想今年 6 月底,Matthew Wong 的另一件油畫作品 The Realm of Appearances 在紐約蘇富比的「當代藝術晚拍」以 180 萬美元成交,同樣遠高於當時的作品估價(6 萬至 8 萬美元)。在數月之間錄得如此瘋狂的價格升幅,在藝術市場的太平盛世時也是難得一見的,更不用說現在全球經濟仍然處於 COVID-19 的衰退陰霾之中。

不禁想:一個缺乏重要美術館研究、展覽、出版、收藏紀錄的已故華人藝術家,價錢已經升至與西方一線藝術家(如 Andy Warhol)同一等級,反映的是國際熱錢的「非理性」流入,還是一眾藏家的「高瞻遠矚」?

根據 Artnet 的統計,自從 Matthew Wong 去年 10 月不幸離世後,在短短一年間,已經有 10 件作品出現在拍賣市場上。可以想像,其作品將會在未來一兩年不斷流入市場,他真的會成為下一個「死後成名」的梵高嗎?這個泡沫將會持續多久?

當然,一時的拍賣成交價並不代表甚麼。對著這些以千萬起計的「堅離地」價錢,我們大可抱著「none of my business」的態度來視之。畢竟,一件作品的藝術價值,很多時都是與反覆無常的市場價格不太相關的。

Matthew Wong 曾說:

I would like my paintings to have something in them people across the spectrum can find things they identify with. I do believe that there is an inherent loneliness or melancholy to much of contemporary life, and on a broader level I feel my work speaks to this quality in addition to being a reflection of my thoughts, fascinations and impulses.

在其表面光鮮亮麗的畫作背後,他希望跟觀眾講的,其實是一個關於當代社會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難以逃避的「寂寞」與「憂傷」的故事。

如果我們只懂以「窮得只剩下金錢」的庸俗口吻來談論他的作品,未免糟蹋了他以短短的一生換來的心血結晶。

這樣不只是 the arrogance of ignorance,也是對於藝術家的 total disrespect。

看畫不只要獨具慧眼,更要放下投機的慾念,保持一顆純淨的虛心。

所謂:「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這些都是我們在學習欣賞藝術時必須謹記的。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佳士得美術學院亞洲課程主管,現為獨立藝術顧問。夢想成為一個快樂的「修藏家」,相信藝術收藏只是手段,在欣賞藝術的過程中令自己成為一個更有修養的人才是真正的人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