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展場,同期展出兩類作品,呈現當今藝術家的無限創意,是一新美術館的近期新猷。館內同場舉辦「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及「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兩個展覽,鄧凝姿並非以宣紙、水墨作畫,作品卻有中國傳統山水畫之美;「那時代」則由香港當代陶藝協會 26 位會員,以一件中國古物為創作靈感,合共帶來 38 組嶄新的當代作品。
那地方,那個喘息的空間
甫進展場,鄧凝姿的大型畫作瞬間走進眼球,然後是一系列的「那地方」作品,裡面描繪山水等自然景觀,卻以紅、黃、綠、藍等色調於帆布上作畫,甚有傳統山水畫的面貌。若仔細觀察,山水間有路、橋等人為建築,雖不見人在其中,但亦暗示畫家的想像之地並非杳無人跡,並由色彩帶出無窮活力。
一新美術館總監楊春棠表示,「那地方」系列作品受中國傳統山水畫啟發。「她重點採用紅、黃、藍、白、黑五種主色,即是在傳統中國觀念中,相對地象徵火、土、木、金、水等『五行』的『正色』。由這五種『正色』互相調混出的其他顏色,古人稱為『間色』。『五行』是構成萬物的基本元素,而鄧凝姿只用上『正色』,卻少用『間色』,好像說出『那地方』其實已包含世上應有的東西。」
鄧凝姿與記者分享時表示,是次畫作難以仔細言喻。簡單而言,它們令自己感到舒服,對她有療癒之效。「那地方」系列是其於疫情期間的創作,在香港及全球經歷種種事件後,她表示:「社會的氣氛變得不安和充滿悲情,人心似乎轉往尋覓其他可安居的處所,因此引發了對另一世界的想像。」所以「那地方」是畫家想像出來,可能是眾人想前往的地方。
當代與那時代的陶藝
「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由美術館與香港當代陶藝協會聯合策劃,是會員們的近期作品,當中包括陳思光、李梓良、梁冠明、李慧嫻、黃美莉等,大部分作品都是他們特意為展覽而進行的創作。他們各以一件中國古物或工藝品為創作靈感,藉作品記載他們對中國傳統工藝的承傳與當代演繹。如梁冠明被一部經典粵語片中的一個主要道具「三高足酒杯」吸引,啟發他的想像空間,由古代青銅爵出發,爵是流行於商周等朝代的飲酒容器,他以爵為形,用白瓷為介,製作一個現代版的「千杯百醉」,色彩鮮明,玩味十足。
陶藝的有趣之處,在於泥土需經過制土、練泥、成型、配釉、燒制等工序才能成為日常用品或藝術品,當中可涉及多方藝術。楊總監在講解時表示,「陶瓷是一門集大成的中國藝術」。古人以泥土燒成各種日用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陶瓷器包含繪畫、書法、雕塑等技藝。在相互影響下,時至今日,陶藝作品不只是器皿,更可以是觀賞之物,而創作者亦不再是佚名。這次他們由古物出發,當中或許亦包含其自身的故事,並透過各式各樣的作品,展示出創作的可能性。
「那地方:鄧凝姿采風」及「那時代:香港當代陶藝」
日期:即日至 2021 年 7 月 10 日
時間:上午 10 時至下午 6 時(星期日,星期一和公眾假期休館)
地點:香港九龍觀塘海濱道 165 號 SML 大廈 4 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