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委內瑞拉西部城市巴基西梅托一幢小房子中,少年 Samuel Andrés Mendoza 在餐桌前,哼著雷鬼樂曲,細心挑選木顏色筆,描摹電腦屏幕中的「龍珠」動畫人物。對這個 14 歲的孩子而言,繪畫不再只是興趣。他在 Twitter 上出售自己的作品,以助家人渡過財政難關,以及支付自己因疾病所需的營養補充品費用。
繪畫
|共23篇|
夕立:東北畫可否代表日本?—— 東日本大地震後的日本藝術
311 東日本大地震至今發生已經將近 10 年,由於日本特殊的核災背景,由地震所誘發的福島核洩漏,反而變成了日本給世界的第二印象,正如當年的切爾諾貝爾核事故一般。日本東北長久以來被忽視的文化位置,反而因這次災難獲得注目。
日常用品與藝術的界線 —— 許開嬌個展「瘋狂新世界」
還記得於 2020 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擴散全球,由「口罩荒」開始蔓延至搶購日用品及糧食,更一度出現「紙巾荒」。在疫情下,這個世界顯得更為怪異無常。藝術家許開嬌因運用水墨在紙巾上作畫而廣為人知,是次個展「瘋狂新世界」內,亦有其拿手創作,利用白紙巾與藍色顏料,配合精細的筆觸,繪出如青花瓷的作品,但內容卻是幽默地回應疫情,疫中作樂。
繪畫就是日常 ── 楊東龍的「日課」
繪畫能呈現出繪者及城市的不同狀態,而這次刺點畫廊與藝術機構艺鵠的合作項目 —— 楊東龍個展「日課」,便展出藝術家於 2019 年至 2020 年間的最新作品,以及 2015 年至 2018 年間的精選作品。各種城市景象,呈現出不同階層的生活面貌,擴闊我們對環境的認識與想像。
在香港,可看 44 次新「小王子」
「小王子」可說是包含了各種生命的哲理,然而無論面對哪種困惑,用心感受才可認清本質,找到前進的方向。「閉上眼,用心看」的思想,在香港插畫師蔡景康(Steven Choi)筆下的小王子中具體呈現。Steven 是首位獲得法國官方授權繪畫「小王子」的華人插畫師,並獲邀畫出「小王子」75 周年紀念版繪本。而其首個個人作品展「星の流浪曲 Le Havre」,便展出逾 30 幅繪本畫作,以及從未曝光的「小王子」第二部故事作品。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 個展 —— 心之旅
西班牙新晉藝術家 Okokume(奧高古曼)於過去兩年,一直自我沉澱,與自己的黑暗面對話,嘗試尋找及期盼展現最真實的自己。繪畫,就是她的出口。她所創作的 Cosmic Girl 是一個宇宙小精靈,嘗試喚醒人類對環境保育的關注,表達愛護地球的重要性。然而,這次於 JPS 畫廊展出的「旅」(Inside),Cosmic Girl 成為抒發感情的替身,可說是藝術家最深情的剖白。
伍常:楊東龍的童心
楊東龍藝術最可貴之處,從來是那種「拒絕過度美學化的符號和說法」;他的藝術之所以能於過去多年間,在沒有甚麼國際級大畫廊代理和宣傳下仍然大受歡迎,從來不是靠學者專家的美言巧語,而是他在過去 40 年創作生涯中,始終不懈如一的努力和真誠吧。
水與石碰撞後的靜謐 —— 吳國璋個展「until u r safe」
藝術家吳國璋(Chino Ng)四年來以水彩繪畫出近 2,000 顆石頭,那是被水浸泡過的礫石,於水彩畫紙上呈現出粗糙與平滑間帶來的反光質感,在兩者的碰撞下卻予人平靜之境。「我會說我的創作集中於那質感與反光的物質…… 只想自然地捕捉到那個時刻,結果像是很寫實的水彩畫」。他將於 Parallel Space 展出於不同時間點繪畫的礫石作品,除了個人展覽 until u r safe 外,亦推出同名作品集。在亂世中,如何尋找平靜之境?
大英博物館,失傳的葛飾北齋「萬物繪本大全圖」
出自浮世繪繪師葛飾北齋的「神奈川沖浪裏」,應是最知名的浮世繪,更啟發梵高創作「星夜」。生平作品超過 3 萬幅的北齋,其繪畫集「北齋漫畫」題材廣泛,有「繪畫百科全書」之稱。除了「北齋漫畫」,原來北齋另有一本鮮為人知的畫集「萬物繪本大全圖」。大英博物館去年便購入其中 103 張,並於 9 月 3 日起在網上公開。
【香港文摘】沒有退休,只有轉行 —— 訪 DHL 香港創辦人鍾普洋
關於享受人生,鍾氏給出一個簡單又複雜的詞語:豐盛。看鍾普洋受訪時的樣子,大概便能參透其中:他總是興致勃勃地談論自己愛好的工作、親友的關係和人生的意義,並且把各個方面都經營得妥妥當當,就連他的興趣也一樣。
香港畫家速寫展 瞬間捕捉「即興」之感
說到速寫,你會想起甚麼?畫家以簡單的線條把寫生對象快速地描繪下來嗎?然而速寫所涉及的手法及所繪之景物可是不勝枚舉。近日一個名為「一新時光:香港速寫」展覽邀得天池、王秋童、林天行、侯紹政、韋勁敏、林小枝、彭麗雯及趙志軍等 40 位香港畫家,展出共 120 幅速寫作品。他們透過不同媒介,如水墨、油彩、水彩、鉛筆等繪出城市景觀、人物動態或自然風光。
鄭立:動物森友會 —— 因為繪圖功能難以審查而被禁
可是審查文字,與審查圖案需要的人工智能程度,以及運算資源量,都是完全不同的,所以在短期內,應該都無法在「動物之森」的圖案功能中作出審查。因為有著無法進行審查又能有效傳達資訊的 UGC 功能,「動物森友會」就這樣被禁了。
伍常:藝術在亂世中的無用之用
置身於亂世中,不少行內朋友都不禁問:在此非常時刻,藝術究竟還有甚麼用?這個問題,實在不好說。問題在於「用」字。
點線間不斷重複的異想世界 —— 訪香港新晉藝術家劉鎮滔
劉鎮滔,香港新晉藝術家,作品主要以墨水、水彩創作,還有塑膠彩和絲網印刷。這些皆是常見的素材,可是當你目睹他的作品後,鮮明的風格將一見難忘。這次他在第 15 屆亞洲當代藝術展中展出由 2016 年至今的作品,色調由黑白漸漸增添了不少色彩。他表示:「這次作品的靈感主要圍繞著自己上班的經歷及有關人際關係的一些感受。這應該算是對踏入全職工作第三個年頭的一個小總結吧。」
陰翳美學:黑暗是西方藝術之母
藝術史家宮下規久朗在著作「闇的美術史」提出,黑暗是西方藝術之母。古時大多數西方藝術都放在教堂展示,但教堂昏暗的環境卻帶來獨特的觀賞體驗,此條件限制培養藝術家敏感的光影觸覺,亦只有黑暗才能彰顯光的價值。
突破漫畫與展覽的天際線,專訪把鄭問送進故宮的幕後推手
2018 年的夏天,台北故宮和台灣漫畫圈共同破了一項紀錄,位於第二展區的「千年一問 —— 鄭問故宮大展」乃台灣漫畫藝術首度進入國家級博物館展出。這次的大展除了引發漫畫圈、媒體、藝文界的熱烈討論,同時獲得了驚人的迴響,許多粉絲表示自己早已是二、三刷入場,直呼只看一次遠遠不夠,甚至還吸引香港、日本、馬來西亞的粉絲特地前來觀展。而促成展覽的幕後推手,正是漫畫家鄭問的徒弟鍾孟舜。
掠奪而來的一片藍:新西班牙巴洛克藝術
在 19 世紀前的歐洲,藍色是皇室貴族的象徵,深邃的群青藍更須由阿富汗的礦石提煉而成,因此都是價值連城的稀有顏料,多只見於聖母瑪利亞的畫像上;但 17 世紀的西班牙殖民地墨西哥,藍色顏料竟垂手可得,在不同題作的作品中隨處可見。究竟這些顏料從何而來,一直是個不解謎團,直到 20 世紀中期,考古學家終於在中美洲的瑪雅古文明身上發現答案。
畢加索的亞洲魅力
一年前,「畢加索與積琪蓮」展覽在香港舉辦,引來無數市民入場觀賞。一年後的 3 月,另一場與畢加索有關的拍賣展亦於本港舉辦。然而,情迷畢加索作品的豈止港人?據藝術評論人 Vivienne Chow 介紹,對亞洲人對畢加索畫作的喜愛已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水平。收藏家不惜一擲千金,只為買下他的作品。身為西方藝術代表的畢加索,之所以能吸引亞洲目光,在於畢加索本人帶浪漫色彩的傳奇背景,以及與傳統西方畫家有別、流露一定亞洲藝術表現形式的作品。
雷米諾雅:鏡像裡的沒落華麗繪畫
我望進你落盡的繁華,你宏偉的美景,透過門縫與窗户,渴求著更多。而我卻身處何方?袁遠的大型油畫充滿了佛洛伊德式的情懷,常呈現出一種世紀華麗的沒落。複雜而精準的描繪,像是維多利亞式劇院的老照片一樣。
歡迎來到 Banksy 式名人壁畫村
保加利亞作為歐盟最窮國,生活於偏遠地區的村民尤為拮据,和其他東歐小村莊一樣,Staro Zhelezare 正因為人口老化問題而慢慢萎凋。藝術家 Ventzislav Piriankov 靈機一觸,用畫筆一支,帶領學生,「邀請」歷史英雄、政要、演員、科學家到村民家中做客,沾沾星光,吸引遊客到訪,挽救這個岌岌可危的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