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給兒子的安魂曲」劇照
電影「給兒子的安魂曲」劇照

山田洋次的「給兒子的安魂曲」,如黑澤明的「亂」,是大師在夕陽滿眼、獨立幽默的另一立碑之作。

山田洋次 85 歲,到了這個年紀,而且經歷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國寶級的日本老導演看破生死,超越古今,對戰爭的反省,對亡靈的讚頌,一切都凝聚在這齣拍給自己看 、也拍給日本下一代看的傑作。繁花滿眼,雲彩漫天,山田洋次這部電影,確實是為自己預先立下封碑。

電影「給兒子的安魂曲」劇照
電影「給兒子的安魂曲」劇照

電影以平淡的筆墨,一如山田以往的風格。長崎原爆之後,一個失去兒子的母親,思兒心切,時時看見死了的兒子回來與她對話。每一場戲都是母親向兒子的囑咐和叮嚀。若在其他庸手之中平淡無味,但在山田洋次的操控和吉永小百合的演技之下,如畫如詩,「給兒子的安魂曲」凝聚了日本文化最精粹的一面。

電影結束時,鄰座的香港女觀眾依偎在她的男伴肩上不停地抽泣。

誠然,一定有華人觀眾看了不舒服,認定為何導演只哀悼原爆的死者,有沒有想過 8 年侵華戰爭也有許多中國母親失去了兒子?

這樣的問題陳腔濫調,多問了就知道沒有甚麼意思。一個日本導演講自己最熟悉的民族和親切的事,90 分鐘的戲,你總不能夠要求像新聞報道一樣「客觀平衡」。

電影最後一幕,母親與兒子攜手一齊升天,天國一片日本亡靈,手牽手在唱頌歌。美國人看了這一幕也可以質問:太平洋也有許多美軍陣亡。偷襲珍珠港是日本先動手,為何最後這一幕天堂之頌,沒有美國人的死難者?

看電影就是看電影,欣賞藝術不要涉及政治。即使有政治訊息,可不可以忘記令人厭倦的爭吵和憤怒?看了「給兒子的安魂曲」感到受觸動,不等於對侵華戰爭死難的華人覺得冷漠。因為一齣戲只有 90 分鐘長度,製作預算有限,電影的角色只有那麼三兩個,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全球死難者共 5,000 萬人。

一切只是簡單的數字而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