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yashi:原子彈真的有把日本炸得投降嗎?

A+A-
廣島原爆後的慘狀。 圖片來源:Universal History Archive/Universal Images Group via Getty Images

每年將近 8 月就會有大量關於二戰的討論,雖然今年也不例外,但由於最近上映的電影「奧本海默」(Oppenheimer),多了人關心這兩顆炸彈如何把日本炸得舉白旗。

嚴格來說,雖然原子彈投下與日本投降兩件事有先後次序,但從來沒有實質證據證明兩者存在因果關係。當然這不代表原子彈完全沒有關係,但頂多只是間接原因,當代學界傾向認為投降的決定是多重因素導致。

在現實層面上,如果「敗勢已成」是投降的理由,那麼日軍即使不在 44 年 7 月從塞班島敗退,使南部戰線往上推到本土時投降,也應該在 45 年 3 至 5 月的東京大空襲,乃至 6 月的沖繩登陸戰失敗時投降。然而這都沒有發生,面對 7 月 26 日發表的「波茨坦公告」,軍部仍然堅持要戰至最後一人。這不是說投降的意見在 45 年 8 月才突然出現,早在 44 年政府內部已存在講和的聲音,雖然不被軍部接納。

根據戰後解封的資料顯示,當第一顆原子彈在廣島投下時,日本政府根本沒有搞清楚那是個甚麼東西,也不理解輻射的影響。對於當時軍部來說,死多少平民也不是足以影響決策的因素。

在 1945 年 8 月 6 日,日本收到廣島被強力炸彈破壞的消息後,即時反應不是投降,也不是關心有多少傷亡,而是聯絡蘇聯,基於「日蘇中立條約」希望莫斯科為聯軍與日本間斡旋,為日本爭取有利的停戰條件。結果卻是蘇聯在 8 月 9 日向日本宣戰,即時攻擊滿洲的日本軍。日本政府內部的爭論方向隨即由「如何繼續戰爭」轉為「如何維持國體」。

史學者長谷川毅認為,日軍只視廣島的原子彈為威力大一點的炸彈,長崎的另一顆甚至對政府決策毫無影響,蘇聯終止「日蘇中立條約」並對日宣戰才是日本投降的根本原因,原子彈投降論只是政治煙幕。

不管美國抑或日本都願意授權這歷史論述,因為「兩顆原子彈把日本炸得投降」的說法,對日美雙方都百利而無一害。對於美國,這論述一方面降低了共產蘇聯在重大歷史事件上的影響力,另一方面透過強調原子彈的威力,也可以誇大宣傳美國科技與軍事力量;對於日本,強調原子彈的作用,可以使「投降」轉換成人性化的決定,迴避背後的政治考慮。

對於民間,尤其廣島和長崎兩地的平民來說,原子彈投降論也是一個悼念死者的方法。說服自己的家人死得有歷史價值,總比為虛無的帝國獻身來得有教育意義。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