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空旅行造成基因變異?非也

A+A-
圖片來源:NASA Johnson/Flickr

日前大量新聞頭條引用 NASA 新發表研究,煞有介事指太空旅行「導致太空人基因改變 7%,即使重返地球後都未能回復正常。」消息駭人聽聞,不過,太空旅行真的會造成基因變異嗎?一切純屬誤會。事實上,真正變的不是基因編碼,而只是基因「表現」(gene expression)。

上星期,這樣的新聞傳得甚囂塵上:太空人 Scott Kelly 經過近 340 天太空生活後,基因與一直留居地球的同卵雙胞胎出現 7% 差異。消息旋即蔓延各大新聞網,更配以 NASA 研究前期結果佐證。然而不久,本人卻發推大表驚訝:「甚麼?我的基因改變了 7%?誰知道?我都是看新聞才知道的。」部分網民始覺新聞有誤,自然而然,此番「假新聞」風波的源頭直指 NASA。

讀過 NASA 原報告的遺傳學家會知道部分報道所說的「基因變異」錯得有多離譜,不過更令 NASA 科學家們驚訝的,是誤解版本的廣傳速度何其快,更導致他們被記者查詢電話和電郵轟炸。研究主要作者兼康乃爾大學威爾醫學院遺傳學家 Christopher Mason 深受事件衝擊:「我從沒想過有天到我要對抗『假新聞』。」

Scott Kelly 在國際太空站的自拍。 圖片來源:NASA

根據研究原文,美國太空人 Scott Kelly 體內基因的表現在居住太空期間出現改變,當中有 7% 在他回歸地球後仍未復原。

驟眼看似乎與誤傳的「假新聞」無異,其實錯只錯在,大家都忽略了「基因」和「基因表現」兩者之間的分別。人體細胞均有相同的基因,不過即使擁有相同的基因,也會有各異的基因表現,這也是為何有些細胞會組成心臟,部分則構成肺部。基因表現除了受潛在的 DNA 序列和隨機突變影響外,環境因素包括飲食習慣和生活壓力也有一定程度影響力。「基因」與「基因表現」,差之毫釐,謬之千里,如果真如大家所理解,Kelly 基因突變 7%,恐怕他早已不屬人類物種範圍了。

NASA 如何造成「假新聞」

不過要說是次「假新聞」風波,問題其實也不獨獨出在傳媒演繹上,美國雜誌「大西洋」的 Marina Koren 日前就撰文分析。首先,研究本身就有一重大局限:它的實驗對象只有 Scott Kelly 一人,即使實驗發現 Kelly 基因確實出現異變,也難以肯定決定性因素在於太空旅行還是個人遺傳問題。

其次,早在發生是次風波以前的 1 月,NASA 亦曾發出新聞稿,總結前期研究成果,當中所用言語卻不免造成誤導:「另外,研究亦有耐人尋味的發現,部分人會稱之為『太空基因』(space gene)…… 當中 7% 基因可能會出現長期的轉變,涉及影響免疫系統、修復 DNA、缺氧、高碳酸血症。」「太空基因」的簡稱本身就不盡準確,而且此間又未有發表正式的經同行審查的論文詳細釐清研究結果,新聞稿亦並未指明基因表現的變化程度,或解釋基因表現出現改變實在正常不過,如未有參與研究的人類遺傳學學者 Chris Gunter 所指:「基因表現會因應新環境改變,並不足為奇。」然而 NASA 直到「太空旅行會改變基因」的重磅消息發酵後,才發出澄清聲明掃盲,解釋實驗中發現的改變其實微乎其微,被批評為時已晚。

另外不得不提的,是 Kelly 除了基因表現有所改變外,其 DNA 端粒(Telomere)亦有異樣。端粒是染色體末端的 DNA 重複序列,會隨著人體老化而縮短,而且縮短的過程會因壓力而加快。然而是次研究卻出乎意科地發現 Kelly 的端粒在太空時竟明顯延長,只是在他回歸地球後快速縮短。儘管端粒與基因表現乃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但可以想像,混淆端粒與 DNA 本身,也是導致「假新聞」的主因之一。

雖然涉事記者並不是蓄意散播假新聞,而且亦在 NASA 釐清事實後迅速修正報道,不過事件剛好與早前麻省理工學院(MIT)指出「假新聞傳播速度遠超事實」的大型研究相映成趣,達特茅斯學院教授 Brendan Nyhan 直言:「網上的錯誤資訊往往較新穎而且負面,而這兩點正正是最能吸引人類注意,並且勾起廣傳欲望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