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加標籤就全都加,如果在 Facebook、Twitter 上寫一句「耶穌愛你」,然後旁邊照樣彈出「此訊息未經證實」,如此一視同仁(同神?),那麼我相信大家都可以接受的。
假新聞
|共48篇|
【以毒攻毒】學做假新聞,能止假新聞?
劍橋大學心理學家在美國政府支持下,日前推出免費網上遊戲 Harmony Square,讓玩家學做假新聞,目的卻是提高網民對假資訊的敏感度。研究初步發現,只要玩一次遊戲,足以減少對假新聞的信賴。
尼日利亞母親的 WhatsApp 病
從地理到文化,香港與尼日利亞相距十萬八千里。不過,當智能手機及平價上網服務在數年前於當地普及,尼國男女開始與我們面對同一種煩惱 —— 母親們從科技盲變成低頭族,看 WhatsApp 比看電視還多,更熱衷轉發各樣假新聞。成年子女不勝其煩,勸過罵過無視過,媽媽卻始終如一,不少人掙扎甚久,最終決定「愛你所以封鎖你」。
廖康宇:疫情、假新聞與資訊自由的一些反思
社交媒體對於無法辨別真假的資訊,基本上是無法處理的。這個無人能夠查證的灰色地帶,就會輕易成為假新聞發酵的溫床,而它們在社會中同樣有影響力。
俄版病毒起源說:武漢肺炎來自……
病毒起源於美國的說法,在中國傳得沸沸揚揚。另一邊廂的俄羅斯,早在 2 月亦曾在社交媒體發動輿論戰,把矛頭指向美國。不過,最近俄國似乎已找到新「元兇」—— 歐洲國家。有來自歐盟的觀察人士指,俄國媒體正利用疫情大流行,傳播假新聞及錯誤信息,在西方製造混亂。
誤導大眾,只需一張舊相片
社交網絡近日流傳一段超市未完全開閘,民眾就如「喪屍」般連爬帶跑衝進去的片段。有指那是疫情下的搶購片段,但事實是影片早在發生疫症前已經上載,為去年 10 月青島一間超市限時搶購促銷雞蛋的「盛況」。以上事例或無傷大雅,但社交網站中大多具誤導成分的帖文,都是利用舊有照片及影片作為最近發生事件的「證據」,增加可信性。
社交媒體狂飆的十年:更解放還是更集權?
倡議者認為社交媒體打破了主流媒體的專制壟斷,為所有人提供一座發聲平台。但實在很難提出一套強而有力的論述,證明社交媒體 Facebook、Twitter 讓我們變得更深思熟慮、更嚴謹自律或是更有同情心。
【*CUPodcast】19 世紀的假新聞製造者
我們從何時開始有讀報習慣?人為何需要每日追看與自己無關的法庭糾紛?19 世紀的美國「便士報」僅售六美分,辦報人卻利用廣告商機,為自己撈一筆可觀的收入。其中,「紐約太陽報」創辦人班傑明.戴爾更不惜刊登假新聞以刺激銷量,成為早期的假新聞製造者。
收聽:https://soundcloud.com/cupmediahk/3-19a
【*CUPodcast】踢走假新聞:8 個方向,分辨消息真偽
短短十年,社交媒體與智能手機已普及至全球各地的男女老幼。得享網絡帶來的新知與社交體驗,隨之而來的是過量甚至不實的資訊。面對海量的網絡資訊,如何能分辨消息的真偽?
【澳洲山火】媒體操弄新聞,引導火災輿論?
澳洲大地被熊熊大火吞噬,科學界紛紛指控氣候變化是罪魁禍首,偏偏不少澳洲傳媒避重就輕,誇大蓄意縱火的因素,抹黑環保分子阻礙救援,又淡化澳洲政府的責任。在浩劫當前,傳媒大亨梅鐸旗下報章及電視台,包括第一大報「澳洲人報」被指引導輿論方向,暗中為保守派政府護航。
在假新聞的年代,Fact Check 成為了一門產業
我們正處於充斥假新聞的年代。一方面,後真相政治興起,忽視真相、不顧事實的政客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獨裁政權如俄羅斯,視假新聞為維穩工具,既把不利政權的新聞描述為假新聞,同時散播一些似是而非的消息來鼓動民眾情緒。香港這次反送中運動裡同樣流傳大量假新聞, 8 月,Facebook 和 Twitter 則關掉大量疑似與中國政府有關的假帳戶。假新聞蓬勃,意外造就了一門新興產業 —— Fact Check 業的誕生。
以假新聞之名,把記者拉進獄中
當人人都說打撃假新聞時,亦不得不得提防有人藉「假新聞」的罪名,囚禁報道真相的記者。本月 11 日,保護記者委員會(CPJ)發表報告,指今年已是連續第 4 年,超過 250 名記者因工作被捕入獄。其中遭指控撰寫假新聞而被監禁的新聞工作者人數,相較往年的 28 人增至 30 人。
超擬真數碼技術突破,恐助新聞造假?
第 56 屆金馬獎順利落幕,評審團主席李安掌控盛會的能力再次令人讚嘆。然而回到他的本業,最新一部上映的荷里活猛片「雙子任務:疊影危機」評價與票房雙雙失利,反倒是他在該片中所採用的超擬真數碼分身技術,引發了另外一個更深層的討論:未來我們認為眼見為憑的新聞,是否可能會被電影技術造假?
包大人:「反送中」流言滿天飛,如何闢謠?
以前有成語說「謠言止於智者」。今時今日社交媒體資訊太多情況下,人們分辨傳言的能力已經愈來愈低。各大機構公關和決策者必須要非常小心,經常監察民情社交媒體活動,以避免受謠言所傷。
阿爾及利亞「五毛」—— 電子蒼蠅
香港社交網站上充斥「網絡評論員」,俗稱五毛、三毛或一毛,在網絡各大評台上積極發言維護政府及中央,數量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據英國廣播公司(BBC)報道,類似情況也在北非國家阿爾及利亞反政府示威活動期間發生,示威者稱之為揮之不去的「電子蒼蠅(electronic flies)」。
聽信網絡消息,理性或非理性?
在後真相時代,資訊不僅傳得快,氾濫的程度更超出人們能處理的範圍。當信息湧來,我們可以怎麼辨別真相?英國科技哲學家 Tom Chatfield 指,人類在判斷傳聞真偽時,其實十分依賴二手資訊。換言之,人們乃根據其他人所思所想,決定是否相信某消息。
【Fact checked?】個人如何對抗假新聞?
現時,不少人透過網絡社交平台獲得資訊,消息一經發佈,在短時間內便能一傳千里。大家被大量資訊淹沒,同時難以分辨資訊真假。對抗假新聞、假消息,可以如何做起?
Moyashi:名叫媒體的教養
理解單一電視台或者媒體頻道提供的資訊不是唯一絕對,客觀分析發光四方框中的事物真偽,這事實上不是先天能力,而是後天透過學習去獲得的技能。所以「看電視」是一種需要教育的行為,觀眾必須先透過其他渠道汲收知識,才得以知曉「速龍」並沒有絕種,還會一邊噴煙,一邊在街上亂咬人。否則觀眾就會看不懂新聞,也看不懂反諷,包括上面這一句。
怕假新聞,但不願訂閱?
很多網民擔心因假新聞而接收錯誤資訊,希望轉向更可靠的消息來源,但似乎又不太想付錢購買較可信的新聞報道,令新聞業界出現「又要馬兒好,又要馬兒不吃草」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