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

|共55篇|

幾百年後,最大哺乳動物可能是牛?

最近一份刊登於「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自古時人類走出非洲,大型哺乳動物便成為人們的肉食來源,又因瘋狂的捕獵而滅絕。遠古大型動物就以絕種的形式,導致整體動物的另類「萎縮」。負責是次研究的新墨西哥大學古生物學家 Felisa Smith 預計,現時列為瀕危或受威脅的動物,最終或會在人類威脅下,步上遠古生物的後塵,致使幾百年後,陸地最大的哺乳類動物或不再是象,而是一頭牛。

尼爾:最初與最終的疑問

從野性中求存談到追求可愛的文化,我們可以看到,本來是人類置身於自然環境之中,而現代人類文明,卻反將自然環境置換於人類的世界之中。真實的血與肉被化為符號與形象,在這個轉換的過程之中,我們是否忘記了甚麼?我們是否遺忘了我們身為大自然生物的本質?或許,我們不是忘記了,而是在危險與可愛的兩極之間,選擇了其中的一個極端。我們是否可以看見在虛擬的皮肉之下,內裡的填塞物是什麼呢?

為何地球最後的雪會是一片紅

每年春天,全球大部分高山霜雪不免色變一場,皚皚白雪上泛出淡淡西瓜紅。2,000 多年來自亞里士多德發現起,一直叫科學家費解。其實,「雪下」元兇是單細胞綠藻。它們類近海藻,卻居於霜雪。冬天蟄伏於積雪中,春天才覺醒,透過融雪浮面,不斷分裂並進行光合作用,在過程中逐漸染紅白雪。西瓜雪驟看淒美浪漫,但對岌岌可危的冰川而言,原來也暗藏殺機。

白鸛:送子鳥的真實面貌

卡通片中常見兩種白鳥,以喙將新生兒帶到人家的門前。一種是白鸛,另一種是鵜鶘。以前西方人忌談房事,如果兒女問自己從何而來,父母多不會直答,只說,是這些白鳥將他們從天上帶來的。不過,這兩種「新生兒速遞鳥」,只有白鸛是真的,鵜鶘則是訛傳。白鸛在歐洲人心目中的地位也十分崇高,也有很多忠貞、孝順的傳說。如果有白鸛在自己家的屋頂築巢,自己一家人就會行好運。到底,傳言中的白鸛節操,有多少是真的呢?

全球食物營養大倒退

科學家長年的研究反映,碳排放不單導致全球暖化、海水上升、氣候異常……更可能正逐漸淘空人類飲食應含的營養。到了 2050 年,全球會有 1.5 億人蛋白質不足,1.38 億人鋅不足,埋下危害產婦和嬰幼兒健康的隱憂,10 億位母親和 3.54 億名幼童將居於食用鐵質不足的國度,加劇廣泛貧血問題。而這一切,都是二氧化碳上升而導致全球食物營養倒退的惡果。

炸水母做零食能拯救海洋生態?

近 10 年,在世界各國的海域裡水母的數量有所增長,為甚麼呢?各地學者各有其說法,到現在還未有定論。究竟學者要再花多少時間才能找到答案是未知之數,有一位丹麥學者擔心將來海裡只有水母沒有魚,所以一聽說「亞洲人吃水母」,就研究西洋人能不能也煮水母來吃。炸水母做零食,能不能解決生態問題?過得了舌頭這一關再說吧。

破壞者

Nothing shames the human more persistently and eloquently than nature.”
– Jonathan Raban, British writer

沒有事物比大自然更加持久長遠並有力地令人類感到羞恥。
– 喬納森拉班(英國作家)

物種之別

“In the eyes of Nature we are just another species in trouble.”
– Lionel Tiger & Robin Fox, British anthropologists

在大自然眼中,我們只是另一個麻煩的物種。
– 戴格 & 霍斯(英國人類學學家)

尼爾:跨越‧釋放‧海澄天藍

水面是一條界線,界線的水平卻是不斷變動著,如同其作品讓人難以評斷的法國導演洛比桑(Luc Besson),近年的「超能煞姬」就引來兩極評語:有視之為拼湊堆砌的動作版 New Age 式狂想亂語,亦有視之為人類意識能夠突破現有維度限制的奇想之作。當我們來回於兩極之間,可否借此跨越我們慣常的理性思維方式,從想像的角度,反身思考自我的存在,究竟是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