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甚麼在這種新型追星文化中,親衛隊等大型組織卻愈來愈少見?其中最大的原因,是隨著雙方的距離拉近,偶像對粉絲的承認變成了整個消費的一部分。
偶像
|共21篇|
除了造星,還造出族群認同
香港某電台的造星節目,成為很多市民近來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同類造星真人騷近 20 年風靡全球,同樣引起過學術界的討論。雖然這些節目設計感覺千篇一律,有研究卻指出,節目組會按本土市場和品味調整,而觀眾投票互動的環節,更可能與本土族群認同產生互動作用。
重複的美學:選秀節目數十年如一?
香港某電視台的造星節目,再次成為港人熱話,令全城捲起一股選秀節目熱潮。選秀節目近年在南韓和中國十分火紅,在香港也有悠長歷史,梅艷芳和張國榮都是參加歌唱選秀節目出身。澳洲迪肯大學傳播學教授 David Marshall 就是研究明星文化的專家,他曾經提出一點有趣的觀察 —— 選秀節目是最重複的影視節目類型。
紅眼:武田真治的逆襲
木村拓哉人氣廿年不減,一直是天王巨星,武田真治的丰姿卻只紅了一時,90 年代過後便無以為繼,於影視圈中默默浮沉。
【Soul Monday】追夢無限期,44 歲主婦「造星」
人到中年,不是供車供樓,就是進修創業,生活大同小異。但是 44 歲、已為人母的水澤有希揚言:「我要做偶像。」聽著似是隨口說說做做夢而已,她卻通過一個地區偶像組合的選拔,成為全團最高齡的成員,與年紀差一大截的女孩一起又唱又跳。理由嗎?她直言:「就是想做些不平凡的事」。
K-pop 始祖?美國 50 年代金氏姊妹花
K-pop 熱潮席捲全球,少女時代、TWICE 等女子組合備受追捧。其實,早在 50 年代,已有 3 位韓國少女遠渡大西洋,到達美國展開歌藝事業。儘管曲風與今天的 K-pop 迥異,「金氏姊妹花(the Kim Sisters)」還是在彼岸掀起「K-pop」熱潮。她們的故事,要由韓戰說起。
夕立:女團綜藝節目發展之路
團成員透過歌曲、粉絲互動及綜藝節目的設計逐步構成不同「人設」。此篇嘗試退回基本步,思考一個問題:為甚麼女團冠名綜藝節目,會發展成今日這種形式?這種形式又與日本電視文化有何關係?這要從不同形式的喜劇表現,「漫才」說起。
夕立:偶像女團的自省與自白 —— 談歌詞中的偶像人生
乃木坂 8 年前成立到現在,姐妹團體欅坂亦踏入第 4 年,當然不乏成員對「偶像女團」人生反思的自白歌曲。這種歌曲每每唱來有血有淚,通常講述某些成員的處境。這種歌比不少主打歌,主要歌頌偶像的光明面、鼓舞聽眾、歌頌人生光明面的歌曲要賺人熱淚,更使支持者對這些成員的處境感同身受,使死忠們更熱烈地擁護打負方戰、正在苦難中掙扎的她們。
紅眼:「後街女孩」—— 與其切手指,不如切掉無話兒
萬眾期待,黑道男兒的悲歌,少女偶像不為人知的辛酸,「後街女孩」的電影和電視劇終於同步上檔。故事講述三個肝膽相照,結義金蘭的黑道小跑腿,儘管胸懷大志,弊在熱血無腦,決心要找仇家算賬,反而任務失敗,丟了老大哥的架。三人自願受罰,而日本黑道最經典的體罰,當然就是切手指謝罪,以示懺悔。不過「後街女孩」的犬金組組頭相當獵奇,應該說,是跟得上潮流。切手指未免太無聊,切就是切了,但要切掉的是那話兒。
夕立:百合女團的必然與偶然(下)
由於欅坂 46 成員本身的性格,以及她們表現出來的「病嬌」特質,使營運方將「百合」故事變成好幾十集綜藝節目的主軸,甚至被已畢業的成員米谷奈奈未打趣:「這團各種意義上都有問題」。
夕立:百合女團的必然與偶然(上)
前文提到「女團」各成員皆有必要在綜藝節目中建立自己的「人設」。與此同時,「人設」與真實的她們有著複雜的互動關係。握手會使粉絲與偶像的互動變多,然而人設的出現卻意味著彼此之間的互動更趨二次元化,容許動漫甚至同人誌式的幻想在女團出現 —— 當中包括了同性戀想像。
夕立:偶像團體的人物設定
每位成員在節目中的「人設」表現亦對他們將來發展非常重要。他們在綜藝節目中所表現出的「人設」,最少有著在以下 3 個方面發揮作用:首先、每週一集長約 25 分鐘的節目,若平分給眾成員,則每人只有約 1 分鐘左右,如何自己為自己添戲,搶得鏡頭時間乃是成員間心照不宣的競爭;反之,如果沒有這種競爭,綜藝節目就會變得很悶場。
紅眼:追星的女子
真人真事,可歌可泣,風聞這件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傳奇事蹟之後,我決定要擇日寫下來,以作存念。w-inds. 在我們十幾歲時出道,他們同樣十幾歲,與 Fans 同齡成長,是經營偶像團體的常見策略。十年八載之後,忠實歌迷長大之後都逐漸離去,w-inds. 已不算是當紅男子組合,但我們班上的 I 小姐仍然不離不棄,年輕時的病態,出社會後更進一步成為常態。她可謂燃燒自己,照亮了自己的偶像。一個懷著追星夢的記者,到底要有多少熱情才能追到採主部頭就範,實在是一門學問。
夕立:日本新偶像團體如何建立知名度?
最近筆者迷上乃木坂 46 及姐妹團體欅坂 46,並不斷重溫她們的綜藝節目。有別於松岡茉優有著「女優」身份,身為新生偶像團體的她們更依賴綜藝節目的表現與「キャラ(個性)」建立,為她們建立各種業務聯繫,並將她們營運成為一個經濟體。觀看她們這些偶像團體的節目,似乎有助我們了解日本綜藝節目對她們知名度的影響,以及日本綜藝節目在電視收視日漸低下的年代中的特別地位。
怎樣才叫「青春」?
青春期少年從何時起化成社會身份呢?有學者認為這種新身份,源自 50 年代沙靈格小說名作「麥田捕手」。小說主角是少年,他與書中的同輩人,就是日後現代社會青春期少年的典範。例如有一人名叫 Ward Stradlater,這個人是怎樣的人呢?主角如此說:「他從來不擦乾淨刮鬍刀。打扮完畢之後,外貌看起來是挺帥氣的,但是你如果像我一樣熟悉他的為人,就知道這個人在私底下就是邋遢鬼。整理儀容,打扮自己外貌,只因為他是自戀狂。他認為自己就是全西半球上最俊美的人。」
寫真集逆市熱賣,靠的是甚麼?
這年頭,紙書不好賣,但最近數月,日本出版業找到了「救世主」。女性偶像團體乃木坂 46 成員白石麻衣年初推出寫真集「Passport」, 累積銷量高達 21.2 萬本,現時銷情還未見頹勢,單月仍能售出約 5,000 本,被形容為「本世紀最熱賣的女性個人寫真集」。多間媒體撰文探討,此書為何能夠逆市熱賣,結果發現秘訣竟在四個字:男女通殺。
紅眼:玻璃中年
今年,部分香港人對紅白的話題怪異地落在 X Japan 團長 YOSHIKI 身上,因為紅白前舉辦的香港演唱會甩轆,加場之下趕不及回日本採排,也意外讓沉寂幾年的紅白在香港媒體中多了談論。至於傳統的哈日迷,都離不開名勢漸不如前的 AKB48 和憑著「逃恥」人氣急升的星野源,本來萬分期待後者會拖著劇中妻子新垣結衣跳「戀舞」,結果有點失望。反而,當出道 20 年第一次登上紅白舞台的 KinKi Kids 唱起「玻璃少年(硝子の少年)」,卻叫人點滴在心頭,老淚在縱橫。
日本音樂經濟學:為甚麼 CD 還是那麼潮?
隨著 Spotify 和 Apple Music 等音樂串流 Apps 在世界各地大行其道,年輕一代於音樂上的消費方式亦有改變。縱使外國音樂產業已不再視實體音樂產品為消費市場重心,走向數碼化的大勢,日本依然故我,CD 還是潮物,支撐音樂市場的興衰。究竟,CD 在日本歷久不衰的原因何在?
日本水手服過氣了?
「水手服」作為日本女高中生制服的經典,一直是裝載幾代少男少女各種憧憬的 magic word;不過近年在日本偶像團體、少女漫畫等流行文化的加持下,西裝外套和迷你裙大行其道,難道水手服已魅力不再?
游兒:太平山街的港女、貓、老靈魂與過氣偶像(下)
對那些失戀失意的人,覓得新歡、東山再起,也許不是一時三刻的事,但重整氣場,將視野放得更高更遠,世界自然會變得不一樣。究竟別的中女是如何一邊辛勤工作、一邊保持美麗動人,同時相夫教子呢?也許有的天生麗質,有的做人做事特別有效率。對現在的港女而言,人生最美好的事情就是生活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