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政見爭論更有意義

A+A-
假如撕裂就是政見不同,我們如何從讓政見討論中,有效地修補撕裂? 圖片來源:路透社
假如撕裂就是政見不同,我們如何從讓政見討論中,有效地修補撕裂? 圖片來源:路透社

要民主還是不要民主。支持 831 還是反對 831、支持「有勝算」的薯片還是「更公正」的胡官……從日常對話到社交媒體交流,每天都上演大大小小的論戰。在爭論政見時,往往各執一詞。不要撕裂,是先前所有特首候選人的共同口號。然而,到底如何讓爭論來得更有意義?如何說服他人?假如撕裂源於政見不同,我們如何從政見討論中修補撕裂?

史丹福大學社會學學者 Robb Willer 與多倫多大學組織行為學教授 Matthew Feinberg 2015 年的論文提出,若要說服別人接受自己政見,最有效的方法是要「connect」:把自己的政治觀點連繫對方的道德價值,投其所好,巧妙調整遊說陳詞。

Feinberg 與 Willer 基於過往多項研究,發現美國民主黨人與共和黨人在道德價值傾向有分野。例如民主黨人著重關愛與平等,而共和黨人則關注群體忠誠、權威及純潔度。研究繼而測試,到底針對目標群眾價值觀的陳詞,會否真的影響說服力。

在其中一項研究,Feinberg 與 Willer 在網上招募了一班保守派支持者,向他們展示有關支持同性婚姻的段落。訴諸公平和平等的說法,甚少使他們同意同性婚姻合法化;但對於涉及愛國論點的說法,如「同性伴侶是驕傲及愛國的美人……也貢獻美國經濟及社會」,結果顯著地讓更多保守者支持同性婚姻。在另一項採取同一方法的平行研究,保守派支持者無論如何都支持增加軍費開支;但對於自由派,協助窮人脫窮的說法比愛國主義更有效說服他們同意增加開支。

誠如「左傳」的「燭之武退秦師」所言,說之以利,比曉以大義素來更有效。遊說的基本技巧就是從對方出發,包括考慮其利益與價值觀。但觀乎社會似乎知易行難,Feinberg 解釋,這是因為大家把道德價值當成普世價值,任何人不相信這些價值就是壞人。

因此,要讓爭論有意義,首先「爭議」本身就要有意義,即是以說服對方為目的,而非單向的論點鋪陳與感情抒發;亦不能以高姿態「教訓」他人,考慮對方的道德價值觀,調整陳詞。美國科學史家 Michael Shermer 便就說服他人提出 6 項具體建議:一、交流不帶情緒;二、討論而非攻擊;三、細心聆聽,準確回應;四、表達尊重;五、對其立場表示理解;六、說明事實改變,未必會扭轉世界觀。

假如做不到,你應離開謾罵的場所,例如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媒體;又或繼續塑造同溫層,留在那裡,樂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