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有些人總是遲到?

A+A-

late

除非你是沒有朋友,否則身邊總有些朋友(包括你)明明跟他/她約好了時間,但總是姍姍來遲,然後大家的約會變成遲鬥遲。為甚麼有些人總愛遲到?除了歸究於個人性格或欠紀律使然,遲到是否可改正的「認知缺陷」呢?

根據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心理學家 Emily Waldun 與 Mark McDaniel 於 2016 年發表的研究,長期遲到行為某程度與「時間基礎前瞻記憶」(Time-Based Prospective Memory,簡稱 TBPM)有關。

研究團隊給予受驗者特定時間來完成任務,並讓他們自己安排進度。於時間用盡之前,受驗者可選擇查看時鐘,不過他們也可能會因太專注自己的任務,而沒有善用看時鐘的選擇。

TBPM 實驗就像平時大家將要出門之前,正忙於看 Facebook 或配搭衣服,而耽誤了出門的時間;你以為只是過了 5 分鐘,實際已讓 20 分鐘流走。而在實驗中表現出色的人往往善於規劃「看時鐘」的行為,較少依賴大腦可能出錯的計時器。

研究團隊也設計了一套較複雜的任務,以模擬大家日常生活中的時間分配情境。在第一階段的研究中,受驗者先要回答一堆無關痛癢的問題,然後開始工作。在完成工作後,他們需估計總共花費了多少時間。在工作途中,會播放兩首或四首樂曲,有的則沒有背景音樂,音樂是要讓他們分心,從而多估了工作所需的時間。

在第二階段,受驗者需進行另一項任務——砌拼圖。研究員指示他們,盡可能完成一幅拼圖,然後需接受一組為時 20 分鐘的提問。受驗者需自行預算砌拼圖的所需時間,來讓自己有足夠時間回答提問。整個實驗設計成一個遊戲,受驗者在正確回答問題,成功拼合拼圖,成功在 20 分鐘按下按鈕均可以得分,以鼓勵他們「善用」時間。

Waldun 和 McDaniel 從中思考遲到和早到的行為,有些人可能會因為較差的時間管理而遲到,但也有人會因為害怕遲到,而預留太多出行時間,結果也浪費了本來可投放在其他地方的時間。研究結果發現,的確有些人在準確估計時間的能力較高。此外,音樂對於較年輕的成人影響較大,但年輕人卻更善於利用看時鐘的機會。

圖片來源:Designs Dreamer
圖片來源:Designs Dreamer

美國麻省大學阿默斯特分校心理學教授 Susan Krauss Whitbourne 就以上研究提出了三點建議:

  1. 經常看時鐘。把時鐘放在當眼位置,切勿高估自己大腦估算時間的能力。
  2. 制定能按時完成工作的策略。在 Waldun 和 McDaniel 的研究中,發現部分受驗者能想辦法確保自己具足夠時間完成餘下的提問。在生活中,大家可留意一些小事項一般需要花費多少時間(如清洗早餐食具),以之作為參考點來轉換工作。
  3. 假如你知道將要出門,不要墮入「多做一件事」的陷阱。以上的時間研究說明,忠於計劃是非常重要,分配好各項工作階段所需的時間後,便不應節外生枝。

以上建議是給著重守時的人,假如你有朋友明明約定了在早上 10 點會面,到 10 點時才告訴你剛起床,不著重守時,更不著重等候者的感受,再多的建議也是徒勞無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