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嘉俊:37 分鐘用餐是慢食還是趕急?

A+A-

香港人最明白生活逼人,為了工作,我們吃一頓飯不用 20 分鐘,且從不專心吃喝,過去常見人在茶餐廳一手執報紙一手執匙羹吃飯,回到家亦會對著電視機吃晚飯,一邊食飯一邊工作更不是神技,甚至覺得理所當然,習以為常。

大家愛用外國的生活節奏比較,南歐人一頓午餐吃 4 小時,東拉西扯聊上一個下午,花天酒地隨便享受美酒佳餚,意大利更有慢食協會,推動慢食活動,由食物生產者到享用者,都以慢節奏保存食物本質的純美。

我當然明白慢慢咀嚼、細味品嘗的樂趣,但有時會想,進食時間的長短與享受,是否有直接關係?具體地說,花 4 小時吃一頓飯,是否代表我們真正能嘗出食物的真味?反過來說,以 30 分鐘用餐,就表示不理解吃喝的真諦?

這問題令我想起在東京嘗小野二郎手藝的規條。在「壽司之神」經營的數寄屋橋次郎銀座本店內用餐,每位客人要遵守嚴格規矩:不准拍攝壽司、不可遲到、不能喝清酒、每件壽司要在做好後即時放入口、整個用餐體驗大約在 37 分鐘內完成…… 幸運地,大家都知道小野二郎的好意,設立規矩的目的,是希望客人能專心一致吃壽司,沒多餘的味道介入,將醋飯和魚生控制在最佳溫度,確保每件壽司送到客人面前,都是最適當的時間,一秒都不能多,也不能少,自然容不下食客因拍照而錯過食物的最佳狀態。

食客都明白箇中意義,甚至享受當中的時間,即使那只是 30 多分鐘,但當專心一致面向眼前的食物,你會享受到醋飯的酸香和米粒的鬆化口感、熟成魚生獨有的質感和味道層次。在一種近乎腐朽而產生出來的鮮味,惟有壽司能適當地呈現出來。當一件壽司接一件壽司地吃下,會發現時間彷佛靜止下來,空間和意識早超越了物理學的限制,世界只餘下你和面前的壽司。30 多分鐘一下子就過,跟我們吃一個快餐所用的時間相近,卻同時似過了一個世紀,這大概是專注和分心之間的差異,一如禪修中的入定。

如此吃喝體驗的相對,正是近年流行的打卡文化,我們可以花上 3 小時吃一頓飯,途中不停拍照、玩電話、上載社交媒體、回覆留言。沒錯,我們肉身的確留在餐廳近 3 小時,但真正專心享受食物的時間其實少之又少。

這幾乎顛覆了我們對時間的觀念,近似老生常談的「生命的意義不在於長短」。吃喝的享受,未必關乎所花時間的長短,在於每分每秒,我們心之所向。飲食活動是我們活著的憑證,而如何吃喝,更是體驗我們如何活著的實踐,「好好生活」可以是一個抽象概念,但如果由一頓飯為開始,專心享受食物,可能是最簡單的起步點。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前《飲食男女》執行編輯。字字研究所出版社和書店創辦人。曾編寫《本土情味 —— 香港百年飲食口述歷史》、《香港經典小食》等書籍。不專心飲食者,試圖以歷史、哲學、經濟、政治分析飲食活動,大部分時間一無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