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從保險市場深度、增長潛力等,中國以至亞洲毋庸置疑是未來數十年的重要戰場,友邦最終亦未有忽視這個市場潛力,全力進軍,但在地緣政治關係極度緊張的今天,這間美資公司又可以如何自處?
外資
|共10篇|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三)—— 高舉反日旗幟,共產黨掌政後撤離
友邦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剛踏足中國時,曾在 North China Daily News 擔任記者,但很快便重投保險業。稍有成就後,他更搖身一變,在中國經營起報業,成為媒體老闆,並毫不掩飾其反日情緒,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日軍針對,旗下不少夥伴遭到暗殺。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二)—— 押注亞洲衛生改善,人均壽命延長
對於 Starr 而言,保險不只是一盤生意,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每一個小人物」。他相信壽險屬於「自我慈善」,是讓數百萬人創造奇蹟的魔法。在這些信念下,作為美國人的 Starr,在中國近代最困難的時刻創造商機。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一)—— 美國創始人如何於 1919 年走入上海
中美關係呈決裂之勢,但不少外資依然吃得開,甚至於疫情期間繼續在中國食大茶飯,友邦正正是其中一例。事實上,友邦(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打正旗號是美國公司,何以在地緣局勢最緊張之際,還能勢如破竹開拓新省份,真正成為中國的「友邦」(friendly nation)?
在獨裁國家,為何依然會有人投資?
在獨裁國家,人們的基本人權難以得到保障,當中包括財產權。在極端的情況下,政府可以運用政治影響力,剝奪異見者的專業資格,令他們失去生計;又可以肆意凍結、掠奪人民辛苦積累的財富,壓榨他們最後的生存空間。然而,在此等政治環境下,依然會有投資者願意押注到當地,有政治學家和經濟學家就試圖剖析他們的心理。
香港沒落?首爾能成金融中心嗎?
「國安法」實施,影響香港投資環境,有評論指香港不再是外資天堂,部分外國企業亦開始把業務遷出,例如香港美國商會有四成會員表示希望離開。一些亞太區大都會正磨拳擦掌,矢志挑戰香港亞洲金融中心的地位,其中常常被提及的,是南韓首爾。
經濟制裁:外資如何成為專制政權的救命草
近年,愈來愈多政治學學者研究專制政權如何得以維持,其中一個方向就是探討外國資金如何成為政權的救命草。
中資入主英國鋼鐵公司,是白武士或滲透?
今年 5 月,英國鋼鐵公司(British Steel)與政府的援助談判失敗,進入破產清算階段。作為全英國第二大鋼鐵企業,英國鋼鐵若破產,直接影響多達 5 千名企業員工,以及產業供應鏈中大量從業員的生計。日前,終於有「白武士」與英國鋼鐵達成收購協議,保住數千員工的飯碗。不過,在研究中共跟國際互動的諾定咸大學博士候選人 Martin Thorley 眼中,斥資 10 億英鎊、來自中國的敬業集團,究竟是「白武士」或聽黨指揮,值得關注。
中國民族主義消費
普通人在網上一句評論,可能已被一眾愛國「小粉紅」口誅筆伐為「傷害」中華民族感情。在商業層面,稍一不慎觸碰脆弱的民族感情,更可能惹來 14 億人的齊心抵制。為中國公司提供公關諮詢服務的 Elliott Zaagman,在澳洲獨立智庫 Lowy Institute 撰文,指中華人民的共同抵制行為由來已久,然而民族主義一旦失控,受損的不僅外國企業,中國政府本身亦可能後果自負。
外資搶地,冰島人民怨聲載道
美劇「權力遊戲」加上雪山、火山、極光,招徠大量外國旅客前往冰島,成功令該地在破產困境中華麗翻身。但冰島政府現在希望外國人來看看就好,不要肆意購買屬於他們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