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主義消費

A+A-
圖片來源:路透社

普通人在網上一句評論,可能已被一眾愛國「小粉紅」口誅筆伐為「傷害」中華民族感情。在商業層面,稍一不慎觸碰脆弱的民族感情,更可能惹來 14 億人的齊心抵制。為中國公司提供公關諮詢服務的 Elliott Zaagman,在澳洲獨立智庫 Lowy Institute 撰文,指中華人民的共同抵制行為由來已久,然而民族主義一旦失控,受損的不僅外國企業,中國政府本身亦可能後果自負。

今年 6 月,瑞銀(UBS)財富管理首席經濟學家 Paul Donovan,討論非洲豬瘟疫情與通脹關係時稱:

如果你是中國豬或你喜歡在中國吃豬肉,這很重要。這對世界其他地方來說並不重要。
(It matters if you are a Chinese pig. It matters if you like eating pork in China. It does not really matter to the rest of the world.)

Donovan 的解答隨即引來中國網民群起痛斥,指其稱中國人為「豬」是種族侮辱。Zaagman 認為,Donovan 的言論其實沒有任何貶義,但這位經濟學家最終被瑞銀下令休假。同時,Zaagman 指過去一年以來,中國民族主義者就外國品牌被指辱華掀起的怒火,已達到高峰,導致許多跨國公司,與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打交道時極其謹慎。

外國公司被指傷害民族感情的形式五花八門。去年,全球最大連鎖酒店集團萬豪國際,因在顧客問卷中,把西藏及台灣列為獨立國家選項,招致中國當局調查,指其可能違反國家網絡安全法。同年底,意大利時裝品牌 D&G 因其用筷子吃薄餅的廣告,亦遭愛國者抵制。

即使外國企業本身沒有做過任何「傷害民族感情」的事,亦可能有同樣遭遇。自 2004 年起進入中國市場的韓國樂天集團,在中國總投資額超過 60 億美元。2017 年,由於中國不滿韓國政府決定部署薩德反導彈系統(Thaad),龐大的民眾以韓資的樂天為目標,群起抵制。無法承受損失的樂天,今年較早前決定退出中國市場。

Zaagman 指,雖然中國近期的外交緊張局勢,導致民間相關的抵制現象飆升,但中國民族主義消費者的類似活動並非新鮮事。早在 1905 年,上海商會號召中國同胞抵制美貨,消息一週內傳遍中國。前美國國務卿 John W. Foster 於 1906 年評論指,是次抵制源於當時在美華人受不公平對待:「抵制運動並非由中國政府發起,乃由受嚴厲排斥法案受害者的不滿情緒所引致。」

儘管美國官員承認,政府的「排華法案」充滿不公,但 Zaagman 補充,這種來自民間底層的怒火,其實可被當權者隨即遏止。民族主義抵抗的浪潮,雖然成為清政府與美國談判時的手牌,但最終清政府仍逼於美國壓力,宣佈譴責抵制行為。

政府能指導民眾的抵制行為,但稍一不慎,隨時玩火自焚。 圖片來源:China Photos/Getty Images

一個多世紀前的抵制事件,成為 Zaagman 對現時中央政府掌控民族主義情緒的參考。他認為,與清末積弱的朝廷不同,現代中共更擅於利用民族主義,鞏固其合法性。例如 1989 年六四事件過後,政府展開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向人民塑造共產黨捍衛中華民族、抵禦外國侵略者的身份。Zaagman 又指,自 2012 年以來,官方一直致力提倡民族主義,以實現其「中華民族的偉大複興」。

加上社交媒體興起,民族主義者成為當中的重要力量。他們非常願意鼓動中國國內龐大的消費者群體,以反對他們認為不尊重自己祖國的企業。政府往往間接推動這類行為,有時甚至直接支持。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學歷史教授 Pál Nyíri,如此評論今天的中國消費者抵制行為:「經常在政府及網上民族主義群體中互相反饋。」

有時,由中國政府為國家利益而宣佈的抵制,令對方的直接經濟損失更見直接。2017 年底,中國實施了對西太平洋島國帛琉的旅遊禁令,希望迫使其與台灣斷交,轉投中華人民共和國。Zaagman 表示,中國政府使用一系列措施,令中國遊客流向某些國家,以加強或削弱其外交關係的行為,眾所周知。

縱然政府擅長指揮民族主義情緒,但 Zaagman 提醒,過度依賴民族主義消費者的經濟影響力,亦有失控的可能。他舉例指,2012 年與日本尖閣諸島(釣魚台)領土糾紛中,受民族主義激發的中國人,就破壞中國人擁有的日本汽車,甚至襲擊其同胞。而且,中國民族主義消費造成的反噬風險可能更為長期。一些外國公司一直以來都是中國的重要夥伴,但敵意隨時「上身」的消費者群體,可能會弱化外資與中方的關係。隨著中國面對愈來愈多外交挑戰,底層民族主義的聲勢顯得更為強大,反而限制了政府處理外事的選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