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滑板車的租賃熱潮席捲全球,相關交通意外及索償問題也愈受關注。澳洲雖已授權地方政府禁止於公共道路和行人路使用電動滑板車,惟多個地方議會至今仍批准行駛作臨時測試,更缺乏統一的監管架構、風險評估與索償機制。
保險
|共30篇|
逆市壯大的科技保險 wefox
德國保險科技初創公司 wefox 日前公佈在 D 輪融資中籌集 4 億美元,投後估值為 45 億美元,比去年 C 輪融資的 30 億美元估值躍升 5 成,成為科技保險初創的明日之星。
程總裁:烏俄之戰陷意識形態爭鬥,哪間本地公司願意站出來?
而芸芸香港企業中,一間以意大利為總部的保險公司,在香港社交媒體提到現時烏克蘭危機升級,炮火聲此起彼落,要支持烏克蘭家庭及兒童,情況尤為有趣。
醫療成本失控,遙距配 AI 會是良方?
在美國,醫療保健成本已經失控。但同時,新趨勢正在出現。AI 在大數據運算協助下,為新治療和保健計劃的發明,開闢了大道。追蹤健康的設備變得更「智能」,應用也愈廣泛,可能會成為更多人的偏好。
程總裁:中資壽險再搶灘香港,Funding Vehicle 的背後盤算
而這些保險公司,無獨有偶地在短期儲蓄類型保險回報率上特別高,在保費融資生意上亦特別進取,因此吸引不少只重視回報的香港投資者。
程總裁:虛擬保險紛紛增資,Insurtech 香港有肉食?
如果僅靠網上直接保險,是否能夠獲得保監局核准,直接銷售利潤率更高的終身類型保單仍然成疑。因此,現時這些虛擬保險公司需要以迂迴的線下渠道,例如開設 Cafe、醫務所來增加與潛在客群的接觸。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完)—— 是美資,還是中資?
事實上,從保險市場深度、增長潛力等,中國以至亞洲毋庸置疑是未來數十年的重要戰場,友邦最終亦未有忽視這個市場潛力,全力進軍,但在地緣政治關係極度緊張的今天,這間美資公司又可以如何自處?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四)—— 二戰時,保險「Agent」捲間諜戰
保險公司向美國一些企業推銷「戰爭保險」,一旦它們遭受戰爭災害,即可獲得保障;而保險公司進行「再保險」時,將這些「風險」轉售予一些拉丁美洲保險公司,若它們與德國納粹相熟,則變相泄漏了美國企業機密。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三)—— 高舉反日旗幟,共產黨掌政後撤離
友邦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剛踏足中國時,曾在 North China Daily News 擔任記者,但很快便重投保險業。稍有成就後,他更搖身一變,在中國經營起報業,成為媒體老闆,並毫不掩飾其反日情緒,最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遭到日軍針對,旗下不少夥伴遭到暗殺。
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二)—— 押注亞洲衛生改善,人均壽命延長
對於 Starr 而言,保險不只是一盤生意,更重要的是「不要忘記每一個小人物」。他相信壽險屬於「自我慈善」,是讓數百萬人創造奇蹟的魔法。在這些信念下,作為美國人的 Starr,在中國近代最困難的時刻創造商機。
程總裁:香港本地虛擬金融困難重重,攻年輕人卻遇上移民潮
年輕人及中產家庭流失,對於這些新進的虛擬金融公司而言,就如面對一個正在萎縮的市場。
【ESG 趨勢】極端天氣下,保險業如何自保?
不少人「水浸眼眉」,才察覺危機到來。全球暖化導致愈來愈多的極端天氣,近月在中國河南、英國倫敦、西歐多國都有暴雨導致嚴重水災和水浸,造成人命傷亡和財產損失。面對天災風險,許多人會替家居財產、商業建築和設備購買意外保險。極端天氣與保險業息息相關,行業在 ESG 方面便要更賣力。
印度疫情促使年輕人購買保險
印度第二波疫情猶如煉獄一般,醫院、太平間及火葬場均不堪負荷,令年輕人感受到死亡只有咫尺之遙,促使他們購買人壽保險,希望若自己遭遇不測,家人仍能有所保障。
【圖解】拯救隊如何幫長榮貨輪脫困?
長榮貨輪堵塞蘇彝士運河的事件落幕,小挖土機營救巨輪的經典畫面,成就多幅瘋傳世界的 Meme 圖。事實上,負責營救的遠遠不只小型挖土機,究竟幕後還有甚麼工程人員和巨型機械擔此重任?誰要為此巨額開支和損失賠償?又為何會招致漫長的法律訴訟?
原來醫生也會故意誤診?
現代醫學昌明,只要有甚麼頭暈身㷫,我們便會向醫生求診,然後安心吃藥。殊不知,這些診斷出來的疾病,有可能只是醫生牟利的手段。雜誌「大西洋」便刊文,解釋醫生誤診的危險性和故意誤診的原因。
醫療科技成主流,穿戴式裝置將捲土重來?
五年前,當智能手機的銷售開始趨緩,科技巨頭紛紛把下一波成長動力寄望在穿戴式裝置上,Google 推出了眼鏡,蘋果推出了手錶。前者一度被嘲笑是昂貴的失敗品,因為找不到定位而胎死腹中;後者在時尚飾品與電子通訊間來回擺盪後找到了新的出路:個人健康管理。
區塊鏈,拿回你的身體健康數據主導權
在以數據安全為核心的產業中,區塊鏈技術已經悄悄萌芽,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在醫療產業。
公司的健康計劃,反令員工心靈不健康?
近年企業興起為員工提供健康管理計劃,打工一族工作上繃緊勞累,藉由健康活動放鬆身心也非壞事,但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指,若太著重成果,磅數腰圍都要「跑數」計量,恐怕只會令同事出現不必要的壓力。
保險公司結合藥房,不用造訪亦能客製產品
保險融合新技術,創造新事業和服務的動作愈來愈積極。為了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AI),外部高科技新創企業過去和大型壽險公司無緣,現在也主動建立起合作關係,試圖發掘潛力企業,共同創造全新的附加價值。
想騙保險?先過 AI 這一關
保險賠償可觀,普通人視之為保障,有貪念之人則覬覦這份「心意」,不論是電影,還是現實生活,總會出現騙取保險金的橋段,令保險業頭痛不已。人工智能正幫助行家查找可疑的索償,甚至通過社交媒體賬戶來找出客戶欺詐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