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總裁:友邦闖中國史(一)—— 美國創始人如何於 1919 年走入上海

A+A-
2010 年,位於上海的友邦大廈。

中美關係呈決裂之勢,但不少外資依然吃得開,甚至於疫情期間繼續在中國食大茶飯,友邦正正是其中一例。事實上,友邦(American International Assurance)打正旗號是美國公司,何以在地緣局勢最緊張之際,還能勢如破竹開拓新省份,真正成為中國的「友邦」(friendly nation)?

反觀英資公司滙豐(Hong Kong Shanghai Bank Corporation),英文名字有「香港」有「上海」,政治正確,為何卻完全遭遇另一光景?先後任友邦行政總裁及滙豐控股主席的 Mark Tucker 或許需要思考良久。

友邦的歷史可以由始祖創辦人 Cornelius Vander Starr 說起。根據其傳記「精神不死」,這位保險界傳奇在 1892 年生於美國加州,父親是荷蘭人,職業是鐵路工程師,但早於他兩歲時已過身,靠母親含辛茹苦養大。

1910 年,Starr入讀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對比 Bill Gates、Steve Jobs、Mark Zuckerberg,他才是美國的䮕學創業先驅,竟然向朋友說沒有多餘時間在大學讀四年書(did not have time to spend four years at a university),便離開校園回到家鄉小鎮 Fort Bragg,開設當地第一間有汽水添飲機的雪糕店,結果獲得成功,並很快地以 1,000 美元賣盤,驕傲地駕著 Hupmobile(今天著名老爺車品牌),亦擁有一張桌球枱。

之後,Starr 轉到地產中介公司工作,開始對經紀行業萌生興趣;並於 1914 年移居到三藩市,加入汽車保險公司 Pacific Coast Casualty Company。他的保險銷售員基因亦開始發作,叫朋友留意在路上行走的每一輛新汽車,並道出金句:「每一架新車都是(賣保單)機會!」

縱然沒有大學畢業,但 Starr 擁有讀書慧根,亦會持續進修。當時他跟一名三藩市律師於晩間學習法律,僅幾個月時間就通過加州大狀考試。在生意頭腦、保險經驗及知識俱備後,他協助成立保險經紀公司 Shean & Deasy。

不過其時美國剛參與一次世界大戰,Starr 亦於 1918 年從軍,但從軍生涯無阻其生意頭腦。當時正值夏天,軍隊有大量臭汗衣服需要送洗,但洗衣價格之高令他震撼。於是,他租了一輛運送馬車,並與城外一些洗衣店達成協議,這項生意很快便上軌道,月賺 400 美元。作為一位士兵的外快,其薪酬已等同陸軍少校。

與當時處於西岸軍人的想法相似,他渴望可以到太平洋另一端的亞洲,於是隻身遠赴日本橫濱市工作。26 歲的他在一間蒸汽船郵遞企業 Pacific Mail Steamship Company 任職文員。即使他需要一份工作,但同時亦有尊嚴。由於老闆經常在細小的辦公室內以通訊器召見(buzz)他,他認為此舉冷漠、高傲而不人性化,於是要求老闆不要再用這種方式,但老闆依然故我,最終他離開公司,來到當時中國的經濟重鎮上海,上海亦相當歡迎美國人,這正是其中國保險業大冒險的開端。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半隻腳踩咗入金融,鍾意喺香港最貴摩天大廈天台點評經濟、金融、時事,有高高在上嘅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