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婚問題在部分東南亞國家如孟加拉尤為嚴重,尼泊爾的童婚率,便高踞亞洲第三、全球排名 17。此外,據 2012 年聯合國人口基金(UNFPA)的調查,尼泊爾的農村婦女中,僅有 9% 受訪者知悉婚內強姦屬非法行為、13% 的人清楚反家庭暴力的具體法律。有見農村社區充斥童婚及歧視現象,尼泊爾劇團 Shilpee Theatre 就選擇創作相關題材劇目,走入農村演出。
戲劇
|共15篇|
藝評:Be Water —— 舞台劇演出「隱身的 X」
簡單講,劇團「劇場空間」的舞台劇演出「隱身的 X」,是一場跨媒界實驗,橫跨了劇場界、文學界、電影界三界。這種界別流動和越界精神,不就是香港人 Be Water 的精神嗎?
Neo:謝謝,你存在的時間
對呢,我們都愛稱他為春馬,明明只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喊起來卻親切得像是老朋友。我想,這不光是因為在日本,姓「三浦」的同世代男演員有好幾個,更因為他一直以來演出的作品,陪伴我們成長之餘,還在我們的青春留下烙印。
藝評:迷失在萬華之下的舞影
本屆澳門城市藝穗節「詩篇舞集」特別邀請來自以科技著稱的韓國城市大白,集編舞與多媒體程式設計者於一身的 Yonghwan Bang、Jeehyun Joung 與澳門本地舞者合作,嘗試進行科技和舞蹈的對話,將多媒體以及數碼元素加入舞蹈作品之中。
藝評:脫單電影院 —— 從鏡頭看劇場和觀眾身份
由奇蹟創造和明日和合製作所聯合創作,「脫單電影院」是一部劇場與電影交替的參與式劇場作品。四名演員中,有兩人充當媒人,協助兩位脫單者找尋另一半。本文集中分析「脫」以鏡頭觀看劇場的效果和觀眾在此作品中的身份。
藝評:巡病房,(為城市?)診症
「病房」是 2019 年香港話劇團「新戲匠」系列的作品。新晉編劇李偉樂非常大膽地以片段式敘述和獨腳戲方式,講述張童(張紫琪飾)到病房探訪意外昏迷的未婚夫郭世興的故事。在接近兩小時長的劇作中,觀眾除了濃縮地經歷了女主角張童 30 年的人生,還再一次重溫在病房外的香港 30 年以來發生的種種事件。
藝評:要把故事講下去,要繼續做夢 ——「如夢之夢」重申口口相傳與想像之必要
這個有 12 幕、90 多場的劇本,從根本上,便是以它自身的結構,在周而復始地強調,故事的講述,從被講出到被傾聽的這種交換,會引領我們去思考、關照經驗,甚至是探照人生終極問題。故事,必須要講下去。
理察三世:莎士比亞論暴政
「自 1950 年代早期起,從莎士比亞創作生涯的開始一直到終結,他不遺餘力反覆探索一個讓人深深困惑的問題:怎麼可能會有一整個國家落入一個暴君手中的情形出現?」開宗明義發此斷論,「暴君:莎士比亞論政治」一書的說服力並非源自新歷史主義的理論,亦無涉作者文評家葛林布萊的莎士比亞研究權威,而是對莎劇暴君的生動描述,梳理出其特質及上位條件 —— 譬如「理察三世」。
藝評:「有料呻吟」—— 我們都需要傾訴出心中的異類
世上沒有免費午餐,牛郎的溝通服務亦要收費,在私人空間被消滅殆盡的城市中,呻吟本身成為一種城市財,發財最貴重的地方並非金錢,而是得到對方的信任,把最沉重、赤裸的一面盡情傾吐,與人互相真切連結,已是無價的得著。
藝評:女音樂家的獨白
今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從美國外百老匯找來獨腳戲「被遺忘的莫扎特」,劇名所指的莫扎特,並不是大家所熟悉的作曲家莫扎特,而是他的姐姐娜奈兒。劇情簡單直接,以她的視角出發,訴說自己因受時代觀念的壓迫,儘管有音樂才華,但依然無法如願成為一位女音樂家,其作品也被歷史遺忘。
藝評:破與立的循環往復 —— 觀前進進「泳池(沒有水)」「新文本」實驗展演
前進進戲劇工作坊名為「前進進表演探索計劃 2019 —— 演員創造力 Mark Ravenhill『泳池(沒有水)』實驗展演」的表演藝術節目,集教育、表演、交流於一身,其企圖也不難在其(必要地)冗贅的標題中看出來。前進進近年一直旗幟鮮明地宣揚新文本,更身體力行,既搬演、亦創作了多部新文本戲劇作品,儼然已成為新文本在香港的代表劇團。
藝評:「蛙人」—— 為科技而科技,在虛擬實境中消散的想像
本年度香港藝術節加入許多認識新奇的節目,一改以往較傳統保守的挑選劇目策略,例如離奇作業劇團的「蛙人」就從鏡框式舞台來到牛棚,將科技融入舞台演出。演出有時嘗試運用虛擬實境(VR)技術,讓觀眾潛入主角的童年回憶。
事與願違的政治悲劇
基於良知而捨身捍衛民主,但天不遂人願,行動換來獨裁的全面反撲,為僅餘的民主敲響喪鐘,這個正是莎士比亞經典「凱撒大帝」所說的悲劇。劇本在數百年間穿梭無數歷史時空,為我們理解政治現實的各種事與願違,提供優美的詩化語言。
當演員演戲時,大腦在幹甚麼?
為何演員能將角色演得唯妙唯肖?因為入戲太深?因為戲假情真?新研究發現,當演員投入角色時,大腦活動顯示他們會出現自我抽離。
愈討論愈堅持己見的時代,如何討論才有意義?
既然人類有能力理性思考,為何我們會經常做錯決定?甚至在事實面前,也要堅持無理的觀點?在與別人爭論時,我們經常能察覺對方的偏見,覺得自己相對中立。然而,人類其實就是無法做到毫無偏見。英國一個互動劇場告訴你,討論才可以得出最好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