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不斷向南走,步行經過大英博物館,很多遊人堆在門口拍照打卡,我照樣穿插在人群當中一直走。事後回想,自己好像變得愈來愈像一名本地人。
步行
|共8篇|
以一紙精心設計的地圖,勾起人們對步行的熱愛
步行是一種健康而且相對簡單的運動,更可以節省車費,又為環保出力。然而,有些大城市的設計未必適合步行,例如空氣污染嚴重,人多擠迫,甚至會人車爭路。彭博社報道,英國倫敦一個組織就略施小計,透過一紙精心設計的地圖,令在大城市步行變得更有趣而舒適。
Moyashi:徒步的浪漫與現實
筆者曾經走過東海道,也徒步過東北到青森,雖然兩次都是春季出發,但相信還是有資格評論:在冬季時期只背負輕便行李、3 個月內單獨徒步日本縱斷,與自殺沒有分別。
日行 1 萬步:是日本公司生產出來的偽科學?
在過去,我們經常可以聽到醫學專家呼籲市民每日步行 1 萬步,指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增強心肺功能,預防多種慢性疾病。然而,為甚麼是 1 萬步,而非 7,000 步,又或者 4,000 步?背後的科學理據何在?有專家就指,每日步行 1 萬步的說法,當初只是一間日本公司的營銷手段。
行禪:走慢一點,路上、心中風光也明媚
當我們放假,也趕著購物因為有限時折扣、吃飯因為店旺人多、看電影因為就快滿座,心思整天團團轉,要感受步履,清空雜念,談何容易?不容易,所以須要行禪這種修行。
袁順圍:後新冠時代 香港如何成為「易行易達」城市
2016 年,林鄭月娥仍是政務司司長,看來回應了社區人士的建議,提出要使城市「更易行、易達、空氣更清新」,但近年政府在城市規劃上仍缺乏前瞻性,各項相關基建包括單車徑、行人天橋等,都「慢三拍」。
預防長者致命威脅 —— 跌倒
「年紀大,機器壞」,聽來雖然無奈,卻也真實。年輕時摔上一跤,再痛的損傷也能復元,但身為長者,輕輕一摔可能就是禁不起的事。長者跌倒後最嚴重的情況,是足以致命。俄勒岡健康與科學大學老年病學家 Elizabeth Eckstrom 博士相信:「年齡增長是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但大多風險可以降低。」專家們就提供以下建議,有助預防跌倒。
鐵路失靈,路面癱瘓,何不建設步行城市?
港鐵星期二上班時間發生故障,嚴重影響多條行駛路綫。不過,這自然阻擋不了打工仔返工的決心,有市民便於當日化身步兵,聲稱跑了超過 30 分鐘返回公司。假如對公共交通工具失去信心,或許行路返工才是最好選擇。不妨參考美國城市規劃師 Jeff Speck 新作 Walkable City Rules: 101 Steps to Making Better Places, 看看城市如何因推動步行,變得更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