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做一名本地人 拋掉手機散步去

A+A-
梅頓巷內整個屋苑都是一排排白茫茫、兩層高現代主義式建築。
文:貝立棠
旅居倫敦的博士生

本科的時候,上過一門叫做「閱讀城市」(Reading City)的課堂,老師講到要認識一個城市,最直接的方法是在街上步行。對,要起勢地行,把自己浸沉在整個空間裡頭。

我最近參加了一場步行團,由一位城市學家帶團,閒逛倫敦國王十字站(Kings Cross Station)周邊的範圍。國王十字站是歐洲其中一座最繁忙車站,接通「歐洲之星」火車,外型是一座巨型的維多利亞式建築,裡頭有知名的哈利波特景點「9¾ 月台」。車站周邊地區近年經歷翻天覆地的改變,是士紳化的典型例子。本來荒廢的卸煤場(coal drops yard),搖身一變成為貴價文青商場,進駐各大潮牌;而後方被列為歷史建築的煤氣鼓(gasholder)更改建成豪華樓盤。

梅頓巷是倫敦最後一批公營房屋。

我家離卸煤場不到 20 分鐘的步程,所以一直以為自己很熟悉國王十字站;但那次步行團彷彿打通了另一個平行時空似的。我們穿過聖潘克拉斯車站(St Pancras International)往西行,不用數分鐘,到了一片名為布里爾廣場(Brill Place)的小公園,然後就是薩默斯鎮(Somers Town),那裡有全英國最古老的聖潘克拉斯老教堂,但同時有著高於倫敦平均水平的犯罪率。整個地區位於幾個主要車站的背面,像被鐵路軌包圍,當然樓價、市容、繁榮度都與我認知的國王十字不同。

我們穿過聖潘克拉斯老教堂,往北穿過運河,經卡姆利街(Camley Street)一直行,沿路有很多無人清理的破車,以及一些修車場和倉庫,在車場和路軌中間,竟然有一條狹窄天橋,據說麂皮樂團(Suede)就在那裡拍攝出道作的音樂錄像。到了天橋的盡頭,感到很震撼,整個屋苑都是一排排白茫茫、兩層高現代主義式建築。那裡名為梅頓巷(Maiden Lane,Maiden 有潔淨的意思),是倫敦最後一批公營房屋。我覺得那裡的空間格局很像中大聯合書院,很祥和,後來也有再回去。

位於加里東路的意式鐘樓。

到三月份,開始接近春天,倫敦的日照明顯長了,天氣改善了,我也開始漫無目的地在城市行走。我會為自己定下一些任務,例如向某一個方位一直走,直到某一個鐵路站,又或者要經小路到指定地點,慢慢地我也不太需要依賴手機地圖。在一次徒步到酋長球場的時候,我發現屬於自己的一個秘密天堂。加里東路(Caledonian Road)民居一帶,隱藏了一座建於 19 世紀的意式鐘樓,據說從前是大型的牲畜市場,現在變成綠草如茵的公園,小孩在踢球,而我會坐在咖啡廳看書。

有一次不斷向南走,步行經過大英博物館,很多遊人堆在門口拍照打卡,我照樣穿插在人群當中一直走。事後回想,自己好像變得愈來愈像一名本地人。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