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香港興起一股散步熱潮,把城市中的種種邂逅變成浪漫的相遇。英國作家兼藝術家 Andy Field 就在今年 5 月發表著作 Encounterism,中文可以暫譯為「相遇主義」。Field 覺得人與人之間各種偶然的相遇 —— 無論是好是壞、熱情或冷淡 —— 都令人著迷不已,接著又提出了一種新的都市生活態度。
英國的傳統公園像一塊空白的畫布,為大眾提供一個凌亂而開放的空間,充滿不同的可能性。這些空間可以讓人們踢足球、放狗、在草地上野餐,進行各種人際互動。然而,當英國政府為準備 2012 倫敦奧運而興建奧林匹克公園時,整個規劃邏輯已經截然不同。設計師只想使用者盡可能迅速飛快地路過,故嚴格規定只能在指定範圍內停留。在規劃過程中,設計師已經扼殺了種種偶遇的機會,而這種規劃邏輯正愈來愈影響我們如何使用公共空間。
除了奧林匹克公園這類新式公園,倫敦也出現了愈來愈多重門深鎖的封閉式社區(gated community)、私人廣場,以及大批保安駐守的大型商場。漸漸地,街道設計以迎合車輛為先,人際互動變得次要。這種「偽公共空間」慢慢侵蝕人們的活動空間,相遇的範圍也受到限制。人們或許依然能夠「相遇」,但這些「相遇」的緣分要通過引導,才會出現在某個特定環境 —— 我們要走進食店,買杯咖啡,然後互動的方式要有授權許可,並合乎消費邏輯。
所謂的「相遇主義」正正反對這種規劃邏輯。Encounterism 的中心論點是 —— 當建築師、城市規劃師和科技公司把公共空間變得「無障礙」,並把科技產品變得無處不在時,卻令我們失去了與他人建立聯繫的機會。我們不再在公共場所停留太久,即使能夠逗留,我們也無可避免地受到手機的束縛。大家慢慢從群體中孤立自己,而且讓人難以接近,種種偶遇的機會都被剝奪。Field 認為相遇是重要的經歷,除了提供機會給我們學習相處,還讓我們感受個體之間的差異,用各種新鮮的想法創造無限可能。
與此同時,「相遇主義」不是盲目擁抱自然,反而頌讚城市的生活模式;Andy 雖然在劍橋以北的小村落長大,但他熱愛倫敦。他引用文化研究大師 Stuart Hall 的論述:「城市凝聚差異」(Cities condense difference)。沒有地方比城市的差異更顯而易見,更令人有壓迫感。可是,這種差異並非只會帶來分化,也可能孕育連結。若我們僅僅意識到差異和不平等,那未必會改變甚麼,但就確實讓變革更有可能發生,驅使人們產生「共情」(empathy)。
Field 認為相遇正是令人產生共情的關鍵,使人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讓人更專心地在世界中行走,更細心地關注當前的互動細節。至於製造相遇,其實不用甚麼創新的電子產品,只需要更多即興的破冰互動(ice breaking),更多盛情的邀約。對於 Field 本人而言,相遇的秘訣就是養狗和到酒吧跳舞。他引用了華威大學的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在 10 天內,記錄自己在帶狗及不帶狗的情況下,人際互動次數的變化。在沒有狗的情況下,她只有 3 次互動;而在帶狗的 5 天內,她則有 65 次。
作為 90 後的 Field,夜店和舞曲在他生活中佔據了重要位置。書中每當提到夜店,他就像朝聖一樣:「這是一段帶領我們走出普通社會和日常生活的旅程,使我們能夠在萍水相逢的人群中體驗到相聚的喜悅。」從外面排隊進場,到舞池本身,這些都是快樂的集體回憶。他寫道:「在那些昏暗的房間裡,當我們一起舞動時,我們正在教導自己如何不畏懼彼此,真正好玩的舞池都是一部共情機器 —— 一個讓匿名個體可以找到共同節奏和集體活力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