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年銳意推廣「河畔城市」概念,進行多項河道活化工程,例如剛剛在 4 月份完成的佐敦谷明渠項目。香港的河道改善計劃成效如何,還有待觀察,而港人熟悉的英國,過去就成功把泰晤士河,由一道死水變成世界一線的潔淨河流。赫特福德大學水域生態學家 Veronica Edmonds-Brown 在學術網站 The Conversation 撰文,細述當中的歷程。
河流
|共8篇|
城市如何利用自然之力預防洪災?
全球建築環境諮詢公司 Arup 月前發佈「全球海綿城市快照」調查報告,透過名為 Terrain 的人工智能和土地利用分析系統,分析面臨強降雨和嚴重洪水風險的 7 個主要城市,衡量城市空間管理過量水資源的能力。
外來小龍蝦釀生態災難 引天敵就得救?
小龍蝦備受民眾喜愛,卻是一個讓很多國家深感頭痛的存在,皆因它們部分屬外來物種,繁殖力強、適應力高,在自然環境中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是破壞「原住民」棲息地的殺手,同時使河流和湖泊退化。不過,近年有美國科學家發現,現時所捕獲的鏽斑小龍蝦數量正在減少。
在倫敦,跟著(遺忘的)河流散步
街道名稱、蜿蜒的小巷及下水道的水流聲,似乎都暗示著河流曾經存在。河流用幾個世紀塑造了現在的倫敦,但隨城市發展,當地大多數河流及水道已被埋進行人道下面,並歸入污水處理系統。近日有慈善機構就促請市長支持,在市內建立路標及地圖,指引散步者到訪倫敦舊日水道。
恆河能否清潔?
在印度教徒心中,恆河水神聖無比,且具有神奇力量,可以直接飲用;回到世俗目光,恆河卻是污染嚴重的河流。印度政府曾經嘗試清潔恆河,卻仍無法改善污染情況。不過,「今日印度」(India Today)媒體總編輯 Raj Chengappa 相信,2014 年展開至今的清理恆河(Namami Gange)計劃,最終將能取得成效。
中國斷水:東南亞國家發起「湄公河行動」?
「香港人飲東江水時,記得感謝祖國雪中送炭」的說法一直流傳;泰國人就恐怕永遠感受不到中國這種恩澤。美國氣候學家們的最新研究顯示,自去年起,中國一直限制湄公河上游水壩的河流流量,導致泰國等下游國家遭受嚴重乾旱。
李明熙、Kimberlogic:每次想起「溯溪」,或許只記得手打烏冬
日本四國山多溪澗多,夏日炎炎最流行的玩意是 Canyoning,中文譯做「溯溪」。穿上薄薄的潛水衣,戴上頭盔,在溪澗中先逆流攀爬,再順流下滑。我們想在溯溪後登石鎚山,便在山下的面河溪報名溯溪。
【亞運將至】潔淨市容,解決河流污染有「妙法」?
今屆亞運於本月中旬在印尼雅加達舉行,不過瑪腰蘭區選手村附近的盛中河,長年以來一直飽受污染問題困擾,當地人更稱之為「黑河」。河面滿佈垃圾之餘,亦發出陣陣惡臭。為免影響亞運舉行,當地政府想出一條掩耳盜鈴的理治「妙方」,就是以大片黑色尼龍網,遮蔽河道。如此,選手們便看不見噁心的景象,臭味亦不會四處飄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