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世紀開始,泰晤士河就成為傾倒糞便、垃圾的地方,更曾有人難敵泰晤士河惡臭而要逃離倫敦。時至今日,經過污水處理等措施,泰晤士河水質已大有改善。不過無法過濾的東西 —— 濕紙巾 —— 近年在河上淤積成島,甚至影響河流走向。
水
|共21篇|
新一年不想患慢性病、早逝?你絕對要見字飲水
新一年想更健康,以迎接未來更多個新年,但想到健身、控制飲食,又覺得太辛苦,何不先養成勤飲水習慣?美國國家衛生院(NIH)近日發表在期刊 eBioMedicine 的研究指出,喝夠水可顯著降低患慢性病、早逝及生理年齡大於實際年齡的風險。
水樽要每日洗嗎?
有研究指,每日飲 8 杯水對多數人來說可能屬於過量。但人總要喝水,要隨時補水,就有水樽幫手。那到底水樽需要多久清洗一次?怎樣洗水樽才算清潔?
中國乾旱,上天下地覓水
中國今年遭逢有紀錄以來最嚴重熱浪,據中國國家氣候中心公佈的氣象監測圖顯示,新疆北部、青藏高原至上海多個地區,均出現輕度至最高級別乾旱。旱情對長江流域影響尤為嚴重,中國媒體報道,各地政府已設法抗旱及保障秋收。其中,湖北省及長江其他地區就計劃派飛機「播雲」(cloud seeding)人工增雨。雖然播雲可能帶來雨水,但這項技術也有一定爭議;而地下水長期透支,也難以保證未來能安然渡過缺水危機。
華文華武:炒水
全球水資源匱乏,科學界和財金界各出奇謀,共同「解決」人類的難題,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就決定推出美國水期貨,為食水問題提供對沖渠道。
鄭立:在台灣煮食最好用樽裝或桶裝水
如果在日本的話,就索性打開水喉飲水;但去中國的話,只要負擔得起,便任何時候都會用桶裝水。在香港人的世界觀裡,愈文明的社會,自來水的水質就應該愈高。而在香港人印象中,台灣的水準應該和香港相近吧?所以自然地,就會想要打開水喉來煮食和飲用吧?不,不要。
【Soul Tue】公民合作,解決浪費問題
現代房屋大都已安裝完善的供水系統,沖涼、煮飯及洗衣等事務只要打開水龍頭便可。但在印度加爾各答(Kolkata),部分人仍需到街上的公共水管排隊取水,當中許多水管都沒有水龍頭,水傾灑而出,做成浪費。在水源如此珍貴的城市,難道沒有更好的辦法嗎?民眾就群策群力,改善現況。
補充人體水分最佳飲品,竟然不是水?
一場運動過後大汗淋漓、一覺睡醒口乾難忍,我們都習慣喝水來補充身體水分。然而,蘇格蘭有大學測試不同飲品的補水反應,結果發現,如要有效補水,清水並非是最佳選擇。既然如此,我們應該喝甚麼?
拒絕受制於人 —— 新加坡供水四大「水喉」
自新加坡獨立以來,供水一直是兩國爭論不已的問題。近日,馬來西亞打算再次向新加坡提出修訂原水價格。對城邦國家新加坡而言,立國初期獲得馬來西亞供水至為重要,因而甚至將供水協議寫入 1965 年兩國的獨立協議中。但依賴單一供水來源終非長久之策,半個世紀以來,新加坡便以「四大國家水龍頭」為戰略,努力擺脫水資源上受制於人的狀況。
Gloria Chung:這個聖誕喝水吧
聖誕節還學得爛醉?Sorry,你 out 咗了,現在最流行的是喝水或者無酒精的飲品。執筆之時,身處倫敦,這裡充滿聖誕氣氛,到處都開派對,我在超級市場走一趟,發現水的潮流已經發酵得發癲。話說 5、6 年前,英國冒起了一批「水」,這批水不只是礦泉水蒸餾水那麼簡單,而是從白樺木抽出的水,今次去到,就發現這個潮流並沒有離開,我還見到西瓜水、迷迭香水、仙人掌水。
解決水危機,從斟少半杯水開始?
在印度第 9 大城市普納,近 400 間餐廳流行一套新作風 —— 只倒半杯水來招呼客人,對方不要求就不添水。有客人懷疑這是否店方給的哲學問題,杯是半滿還是半空。實情倒沒那麼複雜,純粹是缺水而已。
藝評:奇幻奇觀水音樂
「馭水之音」的靈感來源緣自於藝術總監萊拉.斯科曼德的一個小好奇:如何在水底歌唱。自此她展開各式各樣的實驗,並逐漸與不同界別的專業人士如藝術家、科學家合作,前後花了十多年的光陰才發展出「馭水之音」,無疑是「十年磨一劍」。
做完運動,喝水不足夠?
閒暇時人們都喜歡做運動打發時間,而運動飲料則是補充能量的絕佳飲料。但人們或許會因運動飲料與運動互相關聯,便覺得是健康的飲料而隨便喝,又或是錯過吸收的時機,到底運動飲料應該怎樣喝?美國營養師 Natalie Rizzo 則分享了一些與運動飲料有關的知識。
【亞運將至】潔淨市容,解決河流污染有「妙法」?
今屆亞運於本月中旬在印尼雅加達舉行,不過瑪腰蘭區選手村附近的盛中河,長年以來一直飽受污染問題困擾,當地人更稱之為「黑河」。河面滿佈垃圾之餘,亦發出陣陣惡臭。為免影響亞運舉行,當地政府想出一條掩耳盜鈴的理治「妙方」,就是以大片黑色尼龍網,遮蔽河道。如此,選手們便看不見噁心的景象,臭味亦不會四處飄散。
為免遭性侵,不飲水不上廁所的印度婦女
「沒事多喝水,多喝水沒事」是夏日避免中暑的金科玉律;不過水喝多了,容易經常上廁所。對香港人來說,找廁所不是難事,但對印度婦女而言,減少喝水不僅出於公廁難找,更因如廁時,隨時令自己身陷性侵險境。
全球斷水危機:開普敦困局 旱災恐成新常態
香港一連多日天氣酷熱,重現 1963 年制水的旱情,多個水塘乾涸龜裂。在全球暖化效應下,其實世界各地近年都現旱情,南非開普敦一度瀕臨斷水邊緣,令專家擔心開普敦會成為全球首座斷水的大城市。雖然當地供水問題已暫時紓緩,但南非氣候專家 Jasper Knight 坦言:「開普敦的旱情已經預示全球大城市將要面臨的挑戰。」
5 個意想不到的水荒城市
60 年代的香港,制水乃家常便飯。如今「樓下閂水喉」已成絕響,但缺水問題正威脅全球,我們亦難獨善其身。2014 年一項研究估計,在 500 座世界最大城市之內,有四分之一正值「用水緊張」。其中 5 座面臨水荒之都,比想像中來得先進、發達或富裕,甚至是鄰近香港,與你我息息相關。
500 蚊一樽水是乜水?
點石成金,是一件多麼幸福的事,把最不起眼的資源為財富。現代版類近點石成金的,便包括裝水成金:樽裝水。在美裝口銷量節節上升。美國飲品市場機構(Beverage Market Corporation,簡稱 BMC)早前公布 2016 年樽裝水的銷售數字,以加侖計,樽裝水銷量首次超越碳酸飲料。商家各施奇法,為裝樽裝水增值,裝水真的能成金。
樽裝水方便?但無用
據消費者倡議團體 Food & Water Watch 從各大樽裝水生產商的銷售額估計,樽裝水的成本是自來水的 240 至 10,000 倍,至於香港水務署每 1 公升的水只收取 0.00905 港元,每支樽裝水賣的是 3 至 7 港元不等,水本身很廉價,入樽出售便有價有市,不過你還大可以托說:「哥買的不是水,是方便。」看數字,單是在美國,每星期便消耗超過 5 億的樽裝水,足以環繞地球 5 圈。樽裝水如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這要多謝生產商為大家訂造的「製造需求」(manufactured demand)。
運動時飲運動飲品是常識嗎?
從層出不窮的運動飲料到近年標榜健身減肥的蛋白奶昔,關於做運動要喝甚麼和怎樣喝,運動新手經常被各種教條纏身,卻不知孰是孰非。事實上,這種迷思存在經年,1970 年代就曾鼓吹馬拉松選手減少補充水份以免影響跑步速度,今天的說法當然截然不同。人類構造不變,但飲食習慣的問題風向卻年年不同。究竟運動飲料是如何興起,如何被納入運動員的重要裝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