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緬甸軍事政變以來,歐美國家實施一波波經濟制裁,加劇緬甸經濟危機,國內失業率攀升。不少民眾失業後轉行做「河流清潔工」,每日在受污染的河流和溪水收集塑膠物料,這份工作已成為他們唯一的收入來源。
在仰光,36 歲的當地人 Ma Yu 把船開進一條小溪,兩年前發生軍事政變後,她和其他「清潔工」每天黎明時分就在勃生堂鎮(Pazundaung)散發惡臭的河流中工作,團隊一行約 10 人,收集可回收物料賣給貿易商,包括拖網打撈塑膠和錫罐。「我在這片土地上沒有工作,但要照顧孩子和丈夫的健康,所以我租了幾塊發泡膠板,和鄰居一起去小溪。」 Ma Yu 這樣說。他們在河流收集一些塑膠物料和罐頭來賣,嘗試在政變後的經濟危機中謀生。
根據國際勞工組織(ILO)的數據,緬甸經濟受政變打擊,加上疫情影響,國內失業情況嚴重。組織估計與 2020 年相比,當地女性和男性的就業人數減少 110 萬,2022 年上半年就業人數略有回升,不過仍遠低於 2020 年的水平。去年上半年,緬甸的勞動生產率進一步收縮 2%,惟 2021 年已經收縮了 8%。
在收穫好的日子,「清潔工」一天可以撿到價值 3 萬緬元(約 112 港元)的垃圾;一般情況下則只有約 35 港元。像 41 歲的 Ma Ngal,失去檔口賣蔬菜和魚的工作後來到這條河,她表示最初沒有告訴父母和家人,後來被他們發現了才不得不向他們解釋,這麼做只是為了家人。另一名「清潔工」Kyu Kyu Khine 稱,他們開始回收工作之前,小溪上有很多塑膠、罐子和瓶子,團隊試圖根據潮汐來安排工作時間,在潮退時順流而下尋找更多垃圾,然後在輪班結束時乘勢返回上游。
當地居民說政變後犯罪活動激增,這群「河流清潔工」也經常看到水面上漂浮著屍體。 Ma Yu 形容這不是一份輕鬆的工作,但對她來說,重要的是孩子不用挨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