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備受民眾喜愛,卻是一個讓很多國家深感頭痛的存在,皆因它們部分屬外來物種,繁殖力強、適應力高,在自然環境中擁有絕對的競爭優勢,是破壞「原住民」棲息地的殺手,使河流和湖泊退化。不過,近年有美國科學家發現,現時所捕獲的鏽斑小龍蝦數量正在減少。
俗稱鏽斑小龍蝦(rusty crayfish)的鄉間光螯蝦,英文學名是 Faxonius rusticus,與最常入鍋的克氏原螯蝦(red swamp crayfish)和信號小龍蝦(signal crayfish)同屬淡水入侵品種。鏽斑小龍蝦因外殼呈現鐵鏽色斑點而命名,原生於美國俄亥俄河,1960 年代開始聚居於威斯康辛州北部,當時被漁民當作魚餌。雖然其身長僅 4 吋,卻幾乎沒有天敵,過去 40 年數量爆炸式增長,進佔威州 86% 的流域。
截至 2021 年,美國由東北緬因州至西北俄勒岡州、橫跨共 28 個州份,均有鏽斑小龍蝦入侵河流。由於牠們是雜食動物,會吃掉水生昆蟲及魚卵,因而將原居生物趕離棲息處,破壞生態食物鏈。以華盛頓州的鱒魚湖(Trout Lake)為例,自 1979 年鏽斑小龍蝦入侵至今,水生蝸牛及藍鰓魚等數量急劇下降。有流域的生物多樣性驟降達 80%,更趕絕北部小龍蝦(virile crayfish)等本土物種,成為「龍蝦瘟疫」。
有載於科學期刊「自然」的報告估計,1970 至 2017 年間,各入侵品種已造成全球經濟至少 1.28 萬億美元的損失。惟要完全消滅小龍蝦,是不可能的任務,過往僅靠捕撈、「吃貨」來減少數量。直至 2019 年,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生物學家 Eric Larson 發表論文,指在 1975 至 2017 年期間,團隊於威州北部所追蹤的 17 個湖泊,其中 8 個鏽斑小龍蝦數目銳減,它們生態環境的共同之處,是水底皆被泥濘或沙質覆蓋。
數量減少的原因之一,是鏽斑小龍蝦「自我毀滅」,牠們覓食時會將水生植物連根拔起,因而失去掩護處,無法躲過飢餓魚類或同類的獵食。不過,水底以岩石為主的湖泊,巨石之間的縫隙明明能提供藏身地,為何小龍蝦數量同樣下降?
佛羅里達大學淡水生態學家 Lindsey Reisinger 解釋,觀察到一種未知的真菌寄生蟲正感染並削弱鏽斑小龍蝦的免疫力,使牠們容易遭受捕食者攻擊。這種真菌類似一種微孢子蟲 nosema apis,主要寄生於動物宿主體內,例如透過進入蜜蜂腸道後大量繁殖,導致蜜蜂消化系統不健全,縮短其壽命。而這種新寄生蟲正影響小龍蝦的肌肉生長,使其難在湍急水域中完成翻身動作,減低生存率。
Reisinger 形容,這種寄生真菌如同天然的生物防治(natural biocontrol),可在河流中釋放以抑制小龍蝦繁殖成災。但她警告,目前尚未清楚鏽斑小龍蝦是首先被孢子(spore)感染,抑或進食附有病原體的水生昆蟲而被傳染;當小龍蝦成為美食之際,新寄生蟲也可能在人類群體中傳播開去,做法有待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