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倫敦,跟著(遺忘的)河流散步

A+A-
漢普斯特德荒野擁有倫敦原有四大河的源頭。

街道名稱、蜿蜒的小巷及下水道的水流聲,似乎都暗示著河流曾經存在。河流用幾個世紀塑造了現在的倫敦,但隨城市發展,當地大多數河流及水道已被埋進行人道下面,並歸入污水處理系統。近日有慈善機構就促請市長支持,在市內建立路標及地圖,指引散步者到訪倫敦舊日水道

步行慈善組織 Ramblers 提倡建立一個新的綠色步行路線網絡,尋回「被遺忘」及被隱沒的水路,指引散步者沿著歷史悠久的地下路線漫遊。Des Garrahan 負責帶領隱藏河流導賞團,他說:「我們有外倫敦環市步道 (London loop)、首都環步道(Capital Ring)及泰晤士步道(Thames Path),但我們沒有太多放射式(Radial route)進出倫敦的路線。隱沒的河流就是適合散步的放射式路線。」

同樣帶領導賞團的 Paul Talling,在其著作及網站「倫敦失落的河流」(London’s Lost Rivers)中紀錄了當地原有的 22 條河流,而且有更多支流匯入這些河流。但隨著倫敦人口增長,河流變成開放的下水道,嚴重受污染兼有惡臭,到 1820 年代,市內大多數河流已被覆蓋。1858 年夏天,大量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排入泰晤士河,出現「大惡臭」(Great Stink)後,大多數河流被併入土木工程師 Joseph Bazalgette 的密閉排污系統。Talling 說:「在此之前,倫敦確實是一個河流城市。河流被用於園藝農業,那裡有許多磨坊,在克勒肯維爾(Clerkenwell)就有一個,女修道院職員會使用那裡的水井,地下泉水源源不絕。還有沙德勒之井(Sadler’s Wells)—— 線索就在名字中。」

事實上,倫敦原有四大河,包括布倫特河(River Brent)、韋斯特伯恩河 (River Westbourne)、泰本河(River Tyburn)及弗利特河(River Fleet),源頭均位於漢普斯特德荒野(Hampstead Heath)的山脊。由漢普斯特德流往黑衣修士(Blackfriars)的弗利特河最為著名。至於泰本河的分支則形成了島嶼,其中之一是西敏寺所位處的托尼島(Thorney Island)。Talling 坦言:「河流被遺忘了,倫敦人一般對此一無所知。人們應該去了解腳下的東西。人們會叫人抬頭,但我總是叫人低頭,聽下水道的聲音、看看街道名稱。」

這次計劃除希望讓當地人更了解河流歷史外,Inner London Ramblers 項目副主席 Phil Marson 更表示:「去年疫情顯示,優質的戶外空間對於倫敦人的健康及體格而言十分關鍵,並凸顯出市中心到鄉村邊緣這個『綠肺』有多重要。」訂立大型、指示清晰及容易到達的步行路線,不僅方便融入倫敦人的日常生活,同時可成為大流行後其中一個的可持續進行的休閒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