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暴

|共34篇|

紐約客跳閘反警暴的政治意涵

自大都會運輸署(MTA)宣佈紐約地鐵加價及增聘警力巡邏以來,警方執法屢遭質疑不公,近月最終示威爆發,數以百計紐約客集體跳閘以示抗議,「貧窮無罪,地鐵免費」、「制止警暴」乃至「解散警隊」一類標語口號湧現街頭,連場示威多人被捕。一切源於 MTA 以「生活質素問題」為名的政策,美國歷史學家 Andy Battle 認為要理解示威背後的政治意涵,就要從頭質問「誰的生活,甚麼質素?」

伊拉克前軍醫:槍擊醫護人員,比恐怖分子更可惡

在香港多場示威及衝突中,急救員屢被警方指嚇、辱罵、襲擊、拘捕及阻礙施救。逾千名示威者被圍困理大期間,更有十多名醫護人員被捕。在伊拉克巴格達的示威現場,前線醫護被保安部隊槍傷和拘捕,他們批評當局此舉,連恐怖分子也不如。

尼加拉瓜大學攻防戰

香港爆發連場大學校園保衛戰,不少人聯想到南韓延世大學的抗暴史,聲言攻打學術機構在史上絕無僅有,但事實並非如此,只是多數案例發生在第三世界國家,譬如中美洲的尼加拉瓜。當地學生去年以大學為抗爭根據地,要求總統下台,校園最終遭蒙面的政府武裝血洗,多人受傷,最少 2 名學生中彈身亡。事發一年後,仍沒有政府官員為此負責,更沒有獨立調查交代慘劇真相。

為何他們下得手?施暴者扭曲卻又合理的心態

五個多月的時間裡,死亡、暴力與香港這國際城市愈走愈近。美籍作家 Dave Grossman 的經典作品「論殺戮(On Killing)」,系統地探討人類的殺戮行為,其中一章仔細分析與殺戮如影隨形的「暴行」。Grossman 在書中以「針對非戰鬥員的殺戮行為」定義「暴行」,以這標準或不完全適合於香港套用,但作者對施暴者的分析,對了解其心理、邏輯,值得時人借鏡。

石 Sir:影響一生的電影 ——「因父之名」

「伯明翰六君子」當年被捕於 11 月 22 日,前兩年居於伯明翰期間,每經過案發地點,都讓我所起這冤案的教訓。今星期就是明伯翰六君子事件 45 週年,就讓我在這裡談一下這黑警冤案,告訴讀者,黑警所做的一切,人民不會忘記,早晚會被結算。

恐怖分子曼德拉

香港示威浪潮歷經四月不息,反而愈演愈烈,天主教香港教區宗座署理湯漢樞機近日表示,以暴易暴無法解決問題,只會滋長仇恨,並以甘地和曼德拉為例,認為兩人堅持以和平方式反抗暴政,因而稱譽世界。仇恨固然不應鼓吹,然而湯漢所舉例子值得商榷。例如曼德拉,則不單主張以暴易暴,更曾成立武裝組織「民族之矛」,以破壞公物向政權施壓,長年被英美政府視為恐怖分子。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中)

回顧 20 世紀的南非解放運動,起初和理非與勇武分流,一邊廂有以非洲民族議會為代表的中產甘地式示威,另一邊廂則是諸如倫比德的排外非洲民族主義者,而黑人、印度人及白人示威者之間又存在種族隔閡,阻礙各政治組織團結一致。後來經歷血腥鎮壓洗禮,抗爭一方汲取教訓,一次又一次聯合發動大型不合作運動。政權以政治迫害及濫權警暴回應,將抗爭運動逼向地下,同時著力爭取外國勢力支援。當反種族隔離運動全球開花之時,亦是南非國民黨沒落之日。

哪裡有壓迫,哪裡就有反抗:20 世紀南非(上)

由殖民時代起,「南非」的歷史就是一部抗爭史。由 17 世紀荷蘭殖民者圈地開始,到英國建立世上第一座集中營,再到南非白人政權的種族隔離政策,甚或延續至今的種族貧富差距,逐步見證抗爭者的身影由邊緣邁向舞台中央。

警犬的歷史和道德爭議

香港警方在連日的反送中運動中,多次出動警犬到示威現場。10 月 21 日的元朗示威中,執勤警犬沒有仼何防護裝備,被迫在行動中吸入大量催淚毒氣,如此部署令警方受各界譴責。由獵犬、軍用犬到家犬,狗隻多年以來都是人類忠誠的朋友夥伴。就讓我們梳理一下世界警犬史,以及了解背後多年來的道德爭議。

革命過後,烏克蘭漫長的警隊改革之路

烏克蘭示威以亞努科維奇下台作結,親西方政府後來解散當地防暴警察,部份防暴警察更向民眾下跪道歉,成果為不少港人津津樂道。可是,5 年過後,烏克蘭警隊的改革之路依然十分漫長。今年,漢堡大學政治科學家 Cornelius Friesendorf 在學術期刊 Problems of Post-Communism 刊登研究,形容後廣場革命的烏克蘭是一塊制度拼裝(Institutional Bricolage),政府像一個修修補補的工匠,進行改革同時,很多舊元素依然殘存。

【平均每天殺 5 人】警察天堂:殺疑犯可免責?

巴西總統博索納羅上月初表示,希望擴充「排除非法」這條刑法,為執行任務時使用致命武力,提供急需的「法律保障」。即是讓警員免責射殺疑犯,無「後顧之憂」執法。雖然在他上任以來,全國死於暴力罪行的人數,確是較去年同期減少 22%。但其鼓吹執法人員以致命武力遏制犯罪的言行,卻令這方面的致死率飆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