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Sir:影響一生的電影 ——「因父之名」

A+A-
電影「因父之名」以北愛爾蘭警暴下出現的嚴重冤案為藍本改編而成;圖為劇照。

「因父之名(In the Name of the Father)」,是影響我一生最大的電影。

電影的背景,是上世紀 70 年代,受北愛爾蘭問題困擾的英國。當時在北愛爾蘭,反對大英政府以天主教徒為主的統一派,以及以新教徒為主的親英政府派,常有衝突。而英國政府的北愛爾蘭警察及軍隊,多次被揭發偏幫親政府人士,甚至對並無參與衝突的天主教徒濫用武力暴打致死。

暴力打壓會引來更大的反撲,此事自古皆然,識者皆知。北愛警暴就帶來武力升級,此後反英力量如愛爾蘭共和軍,在北愛及英國各處發動不少炸彈襲擊。

但英國警方,為了止暴制亂,不去緩和衝突,卻竟然知法犯法。結果出現了幾宗近代史上最嚴重的冤案,包括「基爾福四人案(Guildford Four)」及「伯明翰六君子案(Birmingham Six)」。「因父之名」就是以這些冤案為藍本改編而成的電影。

電影中以及現實中,當時警方面對政治亂局,急於破案求成,發生爆炸案後,竟然隨便抓了一些愛爾蘭人。這些被抓之人,行為確有不端,對警察也不甚尊重,卻與爆炸案無關。但黑警屈打成招,插贓嫁禍,偽造口供,隱瞞證據,竟把小至 14 歲的無辜者打入監獄。

這些黑警之所以濫權犯法,並非他們是甚麼邪惡之人。相反,正是他們自以為正義,就合理化自己一切不公手段,甚至明知同僚違規,仍然互相包庇,隱瞞冤情。

天網恢恢,冤獄後十多年間,各方人士一直支持翻案。後來黑警被揭發偽造證據,兩宗冤案終於在 1989 及 1991 年上訴成功。政府不但向受冤人士作巨額賠償,英國更因此推行警察搜證制度以及司法制度的重大改革。

看過此電影後,深感法律公義之可貴,自此立下決心修讀法律,明明沒有當律師的打算,卻跑到澳洲完成法律碩士學位。學位對工作發展沒甚麼功用,卻讓自己明白,社會公義,不應建基於一己之正義感,而應由一民主公道、權力互相制約的制度所維持。尤其當權者手握行使武力的權力,更應防止濫權。當權者不受制約,一心想著自己大權在握,對人民反對聲音置若罔聞,亂局自然出現。

觀乎北愛爾蘭的經驗,政府警隊強力打壓反對聲音,只帶來更大的反撲力量,令社會動蕩不安。反而後來英國接納市民聲音,立例讓北愛市民隨時公投決定去留,更由前港督彭定康,於 1998 年成立北愛警察獨立調查委員會調查警暴,更於 2001 把濫暴北愛警隊解散重組,才造就百年北愛亂局後的和平。

「伯明翰六君子」當年被捕於 11 月 22 日,前兩年居於伯明翰期間,每經過案發地點,都讓我所起這冤案的教訓。今星期就是明伯翰六君子事件 45 週年,就讓我在這裡談一下這黑警冤案,告訴讀者,黑警所做的一切,人民不會忘記,早晚會被結算。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年屆四十,看著香港在中共治下變得陌生,決定離開,移居英國。閒來把移居雜事,記錄起來,與讀者分享。 離開香港前,曾在學校當過幾年誤人子弟的工作,故以石 sir 作筆名。 筆者並非某大傳媒主管石 sir,只是碰巧同名,特此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