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俊傑:「兄弟班」 —— 溫拿的追夢傳記

A+A-
電影「兄弟班」劇照。

以譚詠麟在香港流行樂壇的地位,以溫拿樂隊的長青程度,將溫拿的事蹟拍成一齣傳記式電影,是很合理很合理的舉動。一般情況之下,同類型傳記式電影,大致可以分為兩大取態:較血腥的,可以採用獵奇揭秘式角度,大爆樂隊之間的秘密;較健康的,可以歌頌友誼永固、友情偉大,不斷向主人翁們面上貼金。「兄弟班」的長處同時是短處,導演陳友本身就是樂隊成員,既肯定有最隱秘的第一手資料,但又最有需要顧及中國人傳統隱惡揚善的價值觀。於是,在「兄弟班」,想談及樂隊成員曾經發生過的衝突,不敢去得太盡;要導演不斷自吹自擂嗎?對於上一輩來說,可能比要他們自揭瘡疤來得更尷尬更痛苦。你找另一個導演拍溫拿,或者叫陳友拍 Beyond,可能才解決到先天的矛盾。

在「兄弟班」,前半段的著墨,明顯比後半段來得豐富。前半段,講述組軍經過,講述幾位隊員如何跟父親意見不合後,一意孤行堅持理想,不痛不癢,免傷和氣。後半段,嚴格上應該是後 4 分 1,講述樂隊成名後,主音彈起,引來其他成員眼紅,開始醞釀決裂情緒,甚至誤會,便顯得過分點到即止了。想到用看似不問世事的阿強作視點,觀察備受忽視的健仔的心理狀態變化,我們以為樂隊成員樂於接受分道揚鑣的現實,原來不是,理應大有發揮空間,但現在只用一兩句對白輕輕帶過便算,由生疏到復合,更是毫無衝突毫無解釋,只能說一句,拍得太真實太深入,應該會傷感情,就無謂。要再有戲劇元素,其實更可能在阿倫跟阿 B 的比較之中。電影直頭提也沒有提及過,你便明白有幾多人的感受需要顧及。

電影「兄弟班」劇照。

又或者,以一支由 1973 年崛起到現在仍未解散的樂隊作主角,把電影拍成「歲月神偷」般,勾劃香港社會的變化,也是一個無傷大雅得來符合觀眾口味的角度。只可惜,大陸片場的廠景固然難以呈現真實都市風味,硬生生加入國內演員演繹香港明星,也必定失真,就算金燕玲、惠英紅、廖啟智、任達華等本土演技派代表,也無法起死回生。導演大概有一番美意,鼓勵年輕人放膽堅持自己的夢想,不可能將真相描繪得太美好,卻不忍心將美夢狠狠刺穿。現實是追夢行為很值得支持,但確實沒人能保證追夢必定成功。從來也是一將功成萬骨枯,追夢也可能需要先具備自知之明,和懂得止蝕。一個譚詠麟般的神話,是要踏著很多人的失敗和失望才建立到出來。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

方俊傑,利物浦球迷,前「壹週刊」生活組編輯。主打電影介紹、人物專訪、體育專欄、電視表。著有小說「失戀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