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橋大學科學家在「自然能源」期刊發表報告,其新研發的太陽能「人工樹葉」,能透過光合作用將陽光、二氧化碳和水轉化成乙醇和丙醇,直接用作推動汽車引擎的液體燃料;其能量密度極高,更方便儲存或運輸。現時該技術仍處於實驗階段,有望將來取代化石燃料,助世界邁向零碳排放的目標。
科研
|共43篇|
實驗室缺馬騮,正威脅到公共衛生災難
美國實驗室猴子短缺問題早已出現,3 年多的疫情更令問題加劇,疾病相關研究因此大為受限。據「華爾街日報」報道,缺乏猴子已威脅到當地應對未來公共衛生災難的能力。
在專制國家搞創科:印尼創科部門的困境
印尼是東南亞其中一個極具潛力的經濟體,然而當地近年步向專制,收緊言論自由,窒礙公共討論。澳洲國立大學公共政策學院畢業生 Andree Surianta 和 Hali Aprimadya 就在學術網站「東亞論壇」發表評論,分析印尼的創科前景。
氣球飄在空中,也可以偵測地震?
土耳其一天內發生黎克特制 7.8 級及 7.6 級地震,連同鄰國敍利亞,已證實超過 4,300 人死亡。為了終有一天可以克服此等自然災難,近年各國致力改善偵測地震的方法,其中一個方向是與其他星球比對數據。而在美國加州,科學家就嘗試以氣球作為偵測金星地震的工具。
英國能取代美國,成為超級科學強國嗎?
英國是科學革命的起源地,由牛頓、達爾文,到近代的圖靈和霍金,多年來誕生無數改寫人類歷史的偉大科學家。到今天,英國未必能寫進世界超級強國之列,但仍然擁有一眾全球頂尖學府,亦是歐洲的經濟中心。英國的科學、研究及創新部長 George Freeman 就向「金融時報」表示,政府將會積極投入資源,令國家由學術大國蛻變成超級科學強國。
顛覆傳統的科研成果正減少,學者亦說不出原因
近日在科學期刊「自然」(Nature)發表的研究發現,過去半個世紀,科研論文數目持續急增,但能夠「顛覆」既有認知、開拓新方向的論文卻不斷減少,研究人員亦未能充分解釋背後成因。
核聚變有新突破,人類又離「人造太陽」近一步?
經歷多年研究,美國政府科學家首次實現核聚變反應的淨能量增益,使人類向無限、零碳能源的目標邁出一大步。核聚變反應與太陽產生熱能的原理相同,因此被科學界稱為「人造太陽」,其發電潛力不容忽視,如果研發成功,則安全性如何?會產生對地球有害的物質嗎?
科研統計學:英國商界研發開支的數據爭議
研究與開發(R&D)是現代經濟的重要一環,令商品和服務得以推陳出新,企業業務增長之餘,也能夠改善顧客體驗,推動整個社會進步。近日,英國學界就圍繞如何統計研發開支激烈辯論。事關英國國家統計局突然大幅調整 2020 年科研商界在研發領域的投資總額,比原先數字高出整整 60%。
看占士邦,看世界的科技前線
雖說占士邦電影是動作間諜片,但劇情設計非常緊貼科技發展,從激光錶到太空船,電影長期以來展示了不少先進的高科技。究竟占士邦下一次的冒險之旅,將會帶影迷到哪裡去?
【Tech Wed】專訪太空娛樂公司 ALE:人造流星雨,幸福之所在
常有人說,對著流星雨許願就可以實現願望,這麼罕見的一幕,要遇見並不容易。流星雨屬於天文現象,時間和地點無法控制,日本就有初創公司研發新技術,製造「人工流星雨」。這項計劃已開始在太空進行實驗。研發這項技術的是日本太空娛樂公司 ALE,ALE 創辦人兼社長岡島禮奈(Lena Okajima)早前就接受 *CUP 媒體訪問。
舊藥物是抗衰老藥關鍵?
從古至今,不少有權有勢的人都希望追求長生不老藥(抗衰老藥)。早前「麻省理工科技評論」報道,世上其中一個富有的國家沙地阿拉伯,就加入這個行列,而且投資金額比科網大亨加起來一樣多。
科學狗:AI 改造酵素食食食外賣膠盒
美國科學家利用人工智能開發出一種能夠快速分解 PET 類塑膠的新酵素,有望加速解決世界上最大的環境問題。如果他日可以靠酵素將PET「解聚」,生物降解成單體然後循環再造,則有望比現有的化學解聚方法消耗較少的能源,讓回收業更綠色。
英國醫學期刊呼籲:藥廠應立刻公佈疫苗原始數據
特首林鄭月娥宣佈將於 2 月 24 日起推行疫苗通行證,市民到時須至少打一針疫苗才可到食肆、商場等處所。就在香港政府的「專家顧問」呼籲全民接種疫苗,認為有助遏止疫情的同時,醫學界殿堂級期刊「英國醫學期刊」(BMJ)的編輯們卻作出呼籲,疫苗廠商應立即公佈實驗原始數據,方能作科學討論。
曾被學術界打入冷宮,莫德納如何翻身成為生技界 Tesla?
自從疫情爆發以來,究竟哪家疫苗的保護力最高一直是議論紛紛的話題,而莫德納在全球輿論評價中顯然高踞榜首。莫德納開發疫苗的工具 —— mRNA,曾被傳統藥廠擔心引起過敏反應而放棄。當初研究它的匈牙利女科學家 Katalin Karikó,曾向各界募資卻不斷碰壁,在美國賓州大學任教時還被打入冷宮。
重溫 2004 年北京實驗室沙士病毒洩漏事故
在 2020 年以前,最令香港人膽顫心驚的傳染疾病,當數 2003 年爆發的沙士病毒(SARS)。疫情持續約四個月,由當年 3 月到 6 月,香港有 1,755 人確診,299 人死亡。很多港人都記得,那場沙士疫情到 2003 年 7 月時已經大致平息,但其實到 2004 年,沙士病毒曾經一度在中國大陸死灰復燃,事件起因是實驗室意外洩漏。
從細胞製出活機械
談到機械人,許多人只想到由金屬和塑膠等材料製成的工具,有的像人,有的類似動物,或有的只是生產線上的設備。對於美國的一組研究人員來說,機械人意味著更多的可能性。「經濟學人」報道,他們研究出如何使用生物細胞創造出新型的生物體,可以完成各種工作之餘,更有可能自我繁殖。
建立微生物方舟,關鍵在原住民?
挪威北極地區的斯瓦巴冷岸群島(Svalbard),建有一座全球農作物種子的保存庫,以防農作物因突然出現的全球性危機消失。近日亦有科學家提出,要為腸道微生物建立「諾亞方舟」,儲存來自偏遠地區,人類糞便及體內的微生物,並用於未來醫療發展。
腦退化症新希望:搶救記憶力的植入物
阿茲海默症令患者與身邊人愈變愈陌生,記憶的流失速度驚人,而迄今仍未有方法挽回。不過,曙光可能出現:最近科學家們研發出一種大腦植入物,在首次正式測試中,明顯地有助提高記憶力,這也許能為治療癡呆症、創傷性腦損傷和其他記憶損傷的疾病提供了一個新希望。即使提升的記憶力並不算高,但對患者而言,聊勝於無。
李衍蒨:S 系列 —— 頭顱懸案
德國柏林裡的一所博物館內,存放著約 1,000 顆人頭頭顱骨。它們被稱為「S 系列(S- Collection)」。可惜的是,暫時沒有人知道到底這些人頭骨是誰的,更沒有人明確知道它們的來源。
沒有遺體,也可重塑歷史名人 DNA?
以往重建死者或動物的 DNA(脱氧核糖核酸),就需要從他的遺體中提取 DNA,但一項新的研究表明,這可能不再是唯一的方法。冰島第一個擁有非裔血統的人死去近 200 年,但他的 DNA 不是取自其遺體,而是透過他的後代去再造,這種做法前所未見,若是成功,能令我們更了解前人的生活,當中更可能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