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軍

|共47篇|

救世軍:保育者聯盟

「因為大家都很友好,相處下來並沒有架子,更會互相嘲笑,所以才改名叫『YND Mean 爆』。」「YND Mean 爆」義工隊的 5 位年青成員過往曾背負著「夜青」、「邊青」等負面標籤,透過救世軍屯門深宵外展服務,他們聚首一堂,最近更組成義工隊,身體力行推動「無痕山林」,為大自然出一分力。

救世軍:給無名英雄的「掏保手套」

黃昏時間,幾名年青人趁著清潔工友休息,上前邀請他們試用自家發明的「掏保手套」;數個月來,由 8 名中五學生組成的社會創新小組「Highlighter」就這樣走遍大街小巷,在課餘時間鑽進後巷,甚至垃圾房尋找清潔工和拾荒者,聆聽他們的需要,並邀請他們為這雙手套提供意見,希望把發明逐步改良,成為保護他們雙手的貼心工具。

救世軍:開心走上與別不同的成長路

熙熙(化名)到了兩歲仍不會說話,當大人無法滿足他的要求,就會大發脾氣躺地哭鬧;這個失控的孩子令新手父母黃生黃太感到無奈。直到一次檢查,醫生發現熙熙的表達力弱,經評估後確診為發展遲緩,在智力、小肌肉發展,以至語言能力都比同齡小朋友略遜一籌。幸而父母在網上尋找有關「特殊教育需要(SEN)」的資訊時,遇上救世軍天鑰家庭及兒童發展中心,令熙熙得以在幼兒發展的黃金期接受治療。

救世軍:共享房屋 —— 共住共生 連結鄰里

與許多期盼上樓的基層人士一樣,在輪候公屋的日子,阿芳(化名)帶著 15 歲兒子,租住不足 100 呎的劏房,惡劣環境令母子飽受情緒困擾,直至入住救世軍營運的共居房屋,才真正過上安全而有尊嚴的生活。二人不但重現久違的笑顏,兒子更多了一位朝夕相處的大哥哥 Yuen,這名 20 歲出頭的在學年青人剛從青年宿舍搬出自立,面對住屋難題同樣徬徨,幸獲社工轉介下入住同一單位,解決了燃眉之急。

救世軍:一餐住家飯,對劏房戶家庭的意義

每星期的餸菜包均有菜、有魚、有肉,並已切好及配備調味料,方便他們做出一道道美味的住家飯。「不少單親媽媽跟我們分享,她們缺乏煮食器具,以前只能與孩子吃快餐,沒時間做一頓住家飯,覺得自己未能盡母親的責任,又擔心孩子不夠營養,感到自責。然而,這個餸菜包能讓她們為孩子做到一頓住家飯,除了減省開支外,更重要的是她們從中找回自己作為母親的角色。原來一餐住家飯對這些家庭別具意義!」

救世軍:學業以外的成功感

「求學不是求分數」,我們聽得多,也了解學生應多方面發展。可是,在判斷一個學生的成功時,我們還是不自覺的先去關注他的分數。救世軍中原慈善基金學校卻有不一樣的理念,該校鼓勵一班小學生從花式跳繩及雜耍中找到成功感。他們輕鬆地完成一個個動作,遊刃有餘,臉上流露出來的,是對自己的驕傲與滿滿的自信。

救世軍:讓 SEN 孩子找回自信與成就

要照顧有特殊學習需要(SEN)孩子,家長的辛酸,有誰共鳴?曾太幼女籽堯患有過度活躍症、自閉症譜系障礙、讀寫障礙、小肌肉發展遲緩等連串問題,沉重壓力導致一家人關係急轉直下。今天,母女能夠有講有笑,坦然面對籽堯在學習路上的困難,轉變過程艱辛而漫長,她們不但在救世軍找到出路,更發現女兒在學業以外也有她的才能與強項。

救世軍:義剪髮型師 剪出夢想藍圖

夢想會令人生變得不一樣。就如 22 歲的陳嘉灝多年前因為失學,成為社會標準裡的失敗者,在救世軍協助下,他投身理髮界,半年前正式當起髮型師,找到明確的夢想和事業方向。他又積極為弱勢社群「義剪」頭髮,期望透過髮型令人重拾笑容和自信,為社區帶來改變。曾經被標籤為壞學生,嘉灝一度自我放棄,結果在中三就輟了學,機緣巧合下接觸到救世軍,並在社工鼓勵下當上了髮型師學徒;面對失學後的迷失徬徨,這份工作正好讓他安頓下來,同時靠自己賺取生活費。

救世軍:帶一班長者去旅行 圓飛行夢

「每次做完一個大 project,我都要去一次旅行 charge charge 電!」「好多地方都去過,下次旅行唔知去邊到好?」旅行,對許多香港人來說有如一種「必需品」,上班族每年去兩、三次旅行屬等閒事,但對一班經濟條件和家庭狀況都較困難的長者來說,出外旅遊絶對是「奢侈品」。

救世軍:「孫子」兵法搞定祖孫溝通

許多雙職或單親家長將子女交給老一輩照顧,但要祖父母追上時代步伐並不容易;不同的管教方法、價值觀、溝通方式等,亦往往導致家庭衝突。陳爺爺就從未想過,70 歲後竟要重新學習。兒子離婚,太太病逝,陳爺爺頓失支援,要獨力教養孫兒,才驚覺自己根本不認識社會的新制度、價值、潮流,傳統家長式的管教更拉遠了爺孫的關係。為了追上孫兒的學習進度,他夜夜自學英文 2 小時和預習課文,翌日再教孫兒做功課和溫習。但他對學校教學流程、家課指示等一知半解,常與孫兒爭執。當他發現孫兒打機時,又禁不住大聲喝罵,鞭策他溫習;而孫兒只道是休息娛樂,感到委屈。爺孫之間的誤解愈積愈多,隔了一代人,像隔了一重山。

救世軍:孩子自立,就是媽媽最好的禮物

不少「廿四孝」媽媽為了讓孩子專注讀書,習慣將家裡大小事一力承擔,反而令孩子變得依賴,自己卻疲憊不堪。小六的志恆就是一例。志恆的父母都要工作,親子時間不多。從前,媽媽工作時經常收到兒子來電,請她協調父子衝突,或投訴姐姐不願指導功課。放工後,她更擔任兒子的「功課導師」,另兼顧家務,忙個不停。但志恆只管讀書,欠缺為家庭付出的意識。

救世軍:分擔家庭照顧壓力

4 月 2 日是「世界關顧自閉日」,其實除了自閉人士需要得到關注,其照顧者也是亟待支援的一群,因為他們每天承受著巨大的壓力。自從得知耀光患自閉症兼輕度智障後,他的媽媽默默付出,直至 70 多歲,健康衰退,仍貼身看顧年近 40 的兒子。想當年,普遍香港人對自閉症的認識和關注不足,她對社區支援的了解並不多,因而慨嘆:「無人分擔,全都靠自己。」

救世軍:職場致勝之道

守時、守諾、有責任心,師傅生哥成為阿佳的學習榜樣,「從師傅身上學到如何做人,做甚麼都要冷靜,不要驚,不要怯。」他努力改變自己,追求提升做點心的功夫,亦開始主動與同事溝通了。良好的態度得到師傅賞識,他獲公司推薦跟同事代表公司出戰「2016 美食之最大賞」,一舉勇奪「點心:腸粉」組別銀獎,贏取人生第一面獎牌。

救世軍:不可就是不可,沒有或者

聖誕佳節開派對,固然令人興奮,但亦要當心不法份子趁機引誘年輕人接觸毒品。過來人阿城受毒品困擾多年,還差點賠上性命,幾經艱辛才重獲自由。他告誡其他年輕人:「要戰勝心魔,不要想著試一次。『不可』就是不可,沒有『或者』,要有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