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事真的可以利人又利己?近日有研究顯示,患有抑鬱症或焦慮症的人,可以透過為他人做些好事來幫助自己。善意行為會為患者的病情帶來改善,甚至比其他兩種用於治療抑鬱症或焦慮症的治療技術效果更好。
抑鬱
|共50篇|
沉默中受苦:新手爸爸的「產後」抑鬱
照顧新生兒的重壓,以及為人父母的巨變,新手爸媽都得承受。但是產後抑鬱這種在子女出生後首年持續情緒低落、冷漠甚至產生自殺傾向的精神惡疾,多年來卻被視為「婦女病」,預防、診斷和治療的資源多為女性而設。男性患者缺乏病識感,加上恥於表達情緒困擾,估計數以百萬計父親正在暗自受苦。
學校復課,有些學生卻長期失蹤
全港中小學恢復面授課堂,但經歷長期停課及網課,難保學生會喪失學習興趣。美國大部分學校去年秋季全面復課,但公立學校卻有多達百萬名學生長期缺席,意味著他們整個學年缺席率達 10% 或以上,究竟這些學生都到了哪裡?疫情如何推使他們放棄學業?
鴻若遠:一部香港人目前最不需要看的電影
現實出路已不多,還要看一套殘酷得有點像一個放棄自己人生的人之最後生命紀錄片?還是看些沒營養的喜劇,忘記一下現實煩惱比較好。
適應障礙症 —— 變化來臨時的適應不良
近日日本藝人深田恭子宣佈罹患適應障礙(Adjustment Disorder),需要暫停演藝工作。同樣的疾病,亦困擾雅子皇后多年。此病乃生活上出現變故產生壓力所致,患者通常難以應對或適應有關生活變化,因而出現較為極端的情緒反應。
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
「為甚麼是我?」這是飽受痛苦煎熬的人常見的抱怨,往往叫陪伴在側的至親不懂回應。南韓從事人權工作多年的社工嚴寄鎬著作「痛苦可以分享嗎?」觀察分析,遭逢厄運或罹患惡疾的人,經常發現言語不足以表達自身痛苦,以致跌入苦不堪言的絕望,換成向身邊人埋怨和發洩,親友要不是跟著情緒崩潰,就是避之則吉,結果更叫受苦者孤立無助。那麼我們該如何分擔彼此的痛苦,才能夠做到互相扶持,不至於拖垮對方?
抗衡藝人自殺的模仿效應
近月,日本多位知名演員相繼輕生。有當地防止自殺機構表示,平均一日接獲 200 宗求助電話,而每當出現藝人自殺的報道,就有更多人受到「感染」。有的說「那麼厲害的人也想死了,那我也……」,也有說「跟我擁有同樣身世的人都無法堅持不去,我也撐不住了」。如何及時把他們拉住,「聆聽」是最簡單卻關鍵的一步。
【Soul Monday】保持通話,就能救助他們
在吉爾吉斯的封鎖禁令下,15 歲少年 Maksat(化名)已停課數星期。困在家中的他被迫要與關係欠佳的姊妹,及難以溝通的父親相處,母親又到了外地工作,令他感到前所未有地孤立,更萌生自殺念頭。此困境在農村學子之間並不罕見,幸好 Maksat 遇上了「電話同伴」。
【Soul Monday】照顧者的故事
受照顧者面對困難時,身邊仍有人默默支援,但照顧者付出了大量心力,卻往往是未受顧及的一群。美國全國廣播公司記者 Stephanie Ruhle 眼見母親犧牲個人時間,照顧年邁的雙親,壓力巨大卻沒太多機會訴苦,於是在 NBC 網站設立平台,希望聽聽這群照顧者不為人知的故事。
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
節日期間愁眉苦臉,怕會被當作怪人。於是乎,即使為了各種事情,或憂慮或痛心,也得「振作」起來笑臉迎人。不過精神科醫生 Judith Orloff 強調:「強顏歡笑令我們覺得更加悲傷、難過和寂寞,因為我們正在偽裝自己的感覺。」所以沒關係,佳節也可以悲傷。以下的幾個建議,或許可以令你好過一點。
如何暫緩不斷反芻的創傷經歷?
在風雨飄搖的日子中,經歷過不同程度創傷的人,創傷恐怕在往後的日子都會揮之不去,出現「反芻思考」(Ruminating Thoughts):個人的消極經歷及感受,過度侵擾思緒,像是過去經歷的創傷等,在腦內不斷重複出現。許多心理健康狀況,包括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創傷後遺症,都與反芻思考有關。
戒嚴為克什米爾帶來情緒風土病?
活在鎮壓、戒嚴、濫捕、酷刑、監控的陰影之下,人民情緒長期繃緊,難以宣洩,久而久之令地方出現「情緒風土病」。據「衛報」報道,印度政府取消克什米爾自治地位以來,高壓生活為當地平民帶來焦慮、壓力及其他情緒問題,求助人數急增。
K-pop 明星共通點:抑鬱?
韓國歌手雪莉近日於家中去世。有指雪莉因不堪網上人身攻擊及抑鬱,最終選擇自殺。前韓國「國民日報」記者權準協於美國 Vice 媒體撰文談及雪莉一事,憶述自己過去任職報道 K-pop 新聞的文化記者時,曾採訪不同 K-pop 明星。在訪談中,權氏發現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抑鬱。
寫下字句,抒發情緒
連儂牆上便利貼及文宣單張的一字一句,不只是純為表達政見,更是用作抒發心中烏氣,以排解憂慮,平伏情緒。正如哈佛醫學院曾指「表達式書寫」,即寫出有關創傷或壓力生活經驗下的想法及感受,可助人應對在不同事件中所受的情緒影響。
臨床心理治療前,先有情緒急救
在不穩定的時代,兒童及青少年身心靈備受衝擊,不單肉體需要醫治,情緒也需緊急支援。心理治療費用本就昂貴又耗時,療程要花上數月之餘,漫長的輪候時間亦是其中一大障礙。美國新聞網站 Vox 指出,心理學博士 Jessica Schleider 試圖解決問題,她在紐約石溪大學開設了實驗室 Lab for Scalable Mental Health,先以 30 分鐘為孩子提供「情緒急救」,當中並不需要臨床醫生的介入,期望填補輪候心理治療的真空時間。
老年抑鬱症:怕麻煩別人的罪疚感
見年老雙親時常忘東忘西,便以為是患了腦退化症?其實亦有可能是「老年抑鬱症」、一種因腦內神經遞質減少所引發的腦部疾病。雖然此病能治,但往往被當作老化或認知障礙,近年在日本,不少個案因而被耽誤治療而惡化。長年任職長者精神科的和田秀樹醫生,為社會敲起警號。
過敏的人總會焦慮
身體狀況會影響思考,所以生病的人特別易緊張。像近年愈來愈常見的過敏症,似乎也成為長期焦慮的原因之一,為此,「大西洋」雜誌近日有專文剖析過敏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
【Soul Monday】Be with water —— 以水為心靈止痛療傷
若世間有太多事,令人喘不過氣來,想舒緩焦慮,或可嘗試在水中,感受無重而溫柔的自然力量,暫時為心靈止痛療傷。美國加州生物學家及研究員 Wallace J Nichols 近年提倡「Blue Mind」,因為現有科學證實人愈靠近水,愈有利於身心健康。
心靈勵志書籍,可以是心靈不智?
心靈勵志書籍現時大有市場。不少人選擇用 Self-help 書籍或應用程式嘗試自救,想用便宜又方便的方法解決情緒問題,但在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的報道中,專家指這些所謂自救工具良莠不齊,或可能存在陷阱。
35 年來第一款抗抑鬱新藥,終獲通行
抑鬱症過去一直被形容為隱形殺手,轉念之間,足以讓患者尋短輕生。自 80 年代至今,全球仍未出現突破性治療藥物。不過,長達 35 年以來第一款新型抗抑鬱藥,近日終於通過安全審批。藥物專家表示,這款劃時代的新藥,效果顯著,並能迅速生效,或者能改變無數抑鬱症患者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