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世軍:共享房屋 —— 共住共生 連結鄰里

A+A-
阿芳會主動為大家烹調晚餐,坐下來閒話家常,是增進溝通的重要時間。

與許多期盼上樓的基層人士一樣,在輪候公屋的日子,阿芳(化名)帶著 15 歲兒子,租住不足 100 呎的劏房,惡劣環境令母子飽受情緒困擾,直至入住救世軍營運的共居房屋,才真正過上安全而有尊嚴的生活。二人不但重現久違的笑顏,兒子更多了一位朝夕相處的大哥哥 Yuen,這名 20 歲出頭的在學年青人剛從青年宿舍搬出自立,面對住屋難題同樣徬徨,幸獲社工轉介下入住同一單位,解決了燃眉之急。

共享空間 互助守望

「共居」概念早在外國流行,這個居住模式近年於香港萌芽,透過與其他家庭共住,建立互助小社群;救世軍社會服務部去年引入此概念,推出土瓜灣下鄉道項目作「共居房屋」,招募有迫切住屋需要的基層家庭及年青人入住,以合理租金為他們提供一個有尊嚴、衞生和安全的生活環境,幫助住客建立守望相助的鄰里網絡及提升他們的解難能力,也連結人與社區的關係,住客也可運用自身能力貢獻社區。

離開環境惡劣的劏房,如今有自己的獨立廚房,阿芳很享受烹調時間。

阿芳母子與 Yuen 是首批租客,經社工面試配對後安排共住。從劏房遷入共居房屋,阿芳的生活得以重回正軌,空間多了,情緒亦放鬆不少,而最開心莫過於看見兒子的轉變,她說:「兒子性格非常內向,以前甚少與鄰居說話,最近他嘗試主動與 Yuen 溝通,又一起看電影,有這個大哥哥陪伴,他也變得開朗了!」

「共居」強調分享與互助,阿芳除了在共用客廳添置傢俱,又帶來了主婦的生活智慧;任職餐廳侍應的她,會收集餐廳丟棄的檸檬頭尾,給室友放置屋裡「辟味」;最近搬入的新家庭從舊居帶來盆栽,卻因為未熟悉社區而找不到合適的肥料,阿芳貢獻妙計,教她用咖啡渣施肥,令植物重現生氣。

「打工換宿」 貢獻社群

Yuen 曾因家庭問題入住青年宿舍,與幾個同齡室友共住一個房間,每人只有一個床位,沒有私人空間,住客間磨擦甚多,現在他既有自己的獨立房間,與阿芳母子成為室友,更可在生活上互相照應,阿芳更經常為他煮早餐,有一種如家人般的溫暖關懷。

參考外國經驗,救世軍以「打工換宿」概念鼓勵申請入住的年青人服務社群,以換取租金相宜的住所,而每一位入住青年都獲邀加入房屋管理團隊,Yuen 與其他入住的年青人會定期開會,共同為這個空間構思新意念,例如想辦法改善樓梯的環境和走廊衞生、為單位加裝更清晰的門牌號碼等;而社工亦會為住客安排如新生活預備班、共住空間規劃等各種活動,協助他們適應新環境,以便規劃未來新生活,年青人可以參與箇中的籌備工作,增加對社群的歸屬感,藉此建立更緊密的鄰里關係。

全人服務支援住客需要

救世軍提供全人服務,包括家庭、教會及社區服務,支援參與計劃住客的各種需要,當中循環再用計劃更提供優惠,幫補他們購買生活用品的開支。住客過往經常搬遷,只抱過客心態,難說得上有家的感覺;因此救世軍在這個小社群中推動義工運動,定期統籌活動,每位住戶都有機會成為義工參與其中,成員間的互動增加,有助建立歸屬感,也重拾對未來的希望。

救世軍「住 +」土瓜灣下鄉道社會房屋共享計劃

作為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社聯)「社會房屋共享計劃」的其中一個營運團體,救世軍去年推出土瓜灣下鄉道項目作「共居房屋」,招募基層家庭及低收入青年入住,以共居模式,實踐「共住.共管.共生」理念。對基層家庭而言,與年青人共居可以獲得生活上的照應,也為生活增添活力;年青人則可以相宜租金覓得理想的居住環境,同時服務社群。

※ 此欄文章為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