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來,相比其他歐洲國家,荷蘭自建住房的比率較低,但 2008 年金融危機後當地迅速發展自建住房概念,進而強調居民參與規劃社區,Almere 就是其中甚得注目的城市。
住屋問題
|共14篇|
【圖解】香港劏房:每人可佔多少平方米?
面對香港的劏房問題,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指,期望在國家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實現時,香港的住屋問題可得到極大改善,並將告別劏房。那現時香港到底有多少劏房?
舊區士紳化是社會問題,也是一道哲學課題?
近年有很多舊區湧現文青風格的小店,吸引大家消費打卡,卻也推高同區物業價格,原區居民和商戶恐有被迫遷風險,觸發舊區「士紳化」(Gentrification)的爭議。紐約大學法律學院學者 Daniel Putnam 撰文指出,士紳化現象遍及全球大城市舊區,很多人視之為社會政策議題,但其實哲學上同樣有介入討論的空間。
武肺「麥路人」:為露宿問題的社會成本算帳
武漢肺炎導致經濟停頓、失業率暴漲,很多人因無法負擔高昂租金而無家可歸,但問題總是不被政府所正視。有澳洲學者綜合全球各地研究,警告露宿問題衍生的社會成本非常高昂,超出提供住宿的公帑開支,並呼籲各地政府必須對症下藥。
移民到大城市,不是安居樂業之法?
紐西蘭不少地區城市正面臨人口老化危機,這些人口稀少的地方如何自救?提馬魯(Timaru)以低廉房價吸引在大城市無法負擔的年輕家庭,為地區注入勞動力,緩解老化問題;亦有學者不敢苟同,認為積極鼓勵外國人移民才是上策。
救世軍:共享房屋 —— 共住共生 連結鄰里
與許多期盼上樓的基層人士一樣,在輪候公屋的日子,阿芳(化名)帶著 15 歲兒子,租住不足 100 呎的劏房,惡劣環境令母子飽受情緒困擾,直至入住救世軍營運的共居房屋,才真正過上安全而有尊嚴的生活。二人不但重現久違的笑顏,兒子更多了一位朝夕相處的大哥哥 Yuen,這名 20 歲出頭的在學年青人剛從青年宿舍搬出自立,面對住屋難題同樣徬徨,幸獲社工轉介下入住同一單位,解決了燃眉之急。
柏林的房地產高牆:制定租金上限,惠民還是累民?
新移民湧入、租金飆升,人口和生活成本雙雙飛漲,並不是香港獨有的景況。居大不易,世界各大城市都面臨著同樣的掙扎,例如德國首都柏林。人口膨漲、物價復升,柏林的「窮人首選」優勢已漸漸回落,甚至成為世界上房地產市場增速最高的城市之一,房租價格亦同樣不斷上漲。有當地政客繼而提出一個節衷辦法:釐定租金上限,凍結未來五年的基本住屋成本。
【人住公屋真相】日本團地住戶不是基層?
最近有電視節目將日本的戰後「團地」建設,與香港的公屋制度相提並論。在廣義層面上,兩者的確是有相似之處,作為政府房屋政策,也存在可互相參照的地方。然而,無論在歷史背景、政策發展方向、乃至目的也是迥異。
訪問西九演藝劇場建築師 Ben van Berkel:未來建築需要知識與科技
UNStudio 是當代首屈一指的建築事務所,,1988 年始創於荷蘭阿姆斯特丹,其較為人熟知的作品包括荷蘭的阿納姆中心車站、鹿特丹伊拉斯謨大橋和德國的平治汽車博物館等,設計從來不落俗套,甚有前瞻性及讓人耳目一新的美感。近年 UNStudio 把他們的建築風格帶進香港,參與了西九文化區演藝綜合劇場的項目設計。UNStudio 創辦人兼首席建築師 Ben Van Berkel 與 *CUP 分享了他的建築理念以及對未來城市發展的看法。
高科技生態村落,能解土地問題?
城市居大不易,生活環境欠佳,生活價格卻居高不下;郊區較為舒適,但歸園田居又怕面臨諸多不便。一間技術及再生住宅房地產開發公司準備建立「高科技生態村」,重塑郊區成居住好地方。
Live Norish:北歐社創(一)—— 瑞典長幼共居
「跨代共居」(Intergenerational Cohousing)是指青年與長者共用居住空間和設施,為歐美社會創新研究以緩解青年住屋問題的對策之一。瑞典知名的社創家 Niklas Adalberth 早年推出計劃,輕鬆地示範了瑞典社會如何實踐長幼共居。透過網站登記付費成為會員後,便可根據地區、喜好、身體健康狀況和業主或租戶配對。
解決柏林住屋問題,Airbnb 偵探出動!
兩年前,柏林曾將 Airbnb 和 Wimdu 等短租平台列為非法。但根據數據採集網站 Insideairbnb.com,Airbnb 的柏林房源現有逾 2 萬個,比漢堡、慕尼黑和法蘭克褔加起來都要多。當局礙於多方壓力,由本月起放寬法例,房東若非長住柏林,或在該市沒有其他物業,在向相關部門登記後,主要物業便可無限期出租,第二間物業亦可在一年內出租 90 天,違規者最高罰款 50 萬歐元。惟問題是,大部分房源均沒列明地址,當局要如可執法?這個時候得靠「Airbnb 偵探」出手。
日本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住宅結構?
最諷刺的是,支持這個家庭住宅空間想像的男性,自己並不存在於裡面。建立在住宅上的家族空間似是日本藝術品「箱庭」一樣,是個費盡心思維持的理想空間。最美好的一瞬間是在外面、透過個人感官發現,從內部滲漏出燈光、飯香、孩子的笑聲,而自己始終身處外部,作為觀察者欣賞。
英國「解決」低端人口之法
北京近月來驅趕「低端人口」,大力清理基層人民所住的所謂「違規樓房」,「低端人口」面對迫遷,但附近的房屋坐地起價,令他們只能踏上無家可歸一途。雖不是被強行驅趕,但遠在英國的「低端人口」也正面臨著相似的問題,無家可歸的家庭愈來愈多,但他們並非社會邊緣人,只是在職貧窮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