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經濟發展如何影響住宅結構?

A+A-

日本現代住宅結構主要以 nLDK 標示,LDK 代表客廳、飯廳、廚房(Living room,Dining room,Kitchen),而前綴的「n」是睡房的數目。通常理想家庭的居住空間是 2LDK,即兩睡房連獨立客飯廳、廚房的住宅結構,夫婦佔一間睡房,剩下的另一間就讓小孩睡。

從另一方面來說,對 2LDK 住宅空間的憧憬,反映了日本經濟成長期中,核心家庭為主位的理想生活模式,同時隱喻了戰後經濟的發展。這種「夫婦二人、一到兩個小孩,最好添多隻寵物狗」的家庭模式,毫無疑問是直接複製了美國戰後的衛星城市家庭生活,而這種美式家庭樣版又是美國資本經濟的結果。

戰後日本建築師濱口美穂認為「玄關」與「床之間」是日本住宅封建的象徵,提倡將其廢除,同時藉著去除無實際用途的空間,減輕家務勞動。而日本住宅公團(政府出資設立負責公營住宅的組織)參考了濱口的思想,在住宅建築中實行。1955 年,住宅公團所提倡的「LDK.椅子座式」,於 60 年代中期成為理所當然的模式。

1960 年代中期普及的「LDK.椅子座式」將進食與睡眠分割,私人與公共空間分離,並確立睡房 —— 即「私人空間」的形成。飯桌與椅子的西式佈置在日本家庭出現,與住宅工業模組化與商品化脫不了關係。回望所謂「三神器」,其中一個目的就是將煮食、洗衣等家務所需的空間小型化,配合提倡細小而高效率的住宅空間。

日本戰後住宅 nLDK 模式的歷史,可以總括成將「私空間」從「公空間」中剝離的過程。在住宅內部觀看,就是上述客飯廳分離與私人房間獨立;從更宏觀的城市設計上觀看,這就是衛星城市、郊外城市,或者所謂「團地」的建設 —— 將「居住」從「經濟」區域中剝離。

男性缺席的家庭空間

男性於外部空間受薪工作,作為企業勞動者將自己犧牲,為日本經濟與公司利益所用;女性於內部空間無償工作,作為專業主婦包辦一切家務,以照顧作為未來勞動力的子女。內部家庭空間想像的基礎是小型住宅,即以效率實用為前提的 nLDK 式家庭住宅,而在經濟以及精神層面支持這想像的是外部的公司企業。就結論而言,日本戰後高度經濟成長期中的家族形象,是透過為企業經濟服務的「公/私」、「外/內」劃分而達成。

效率主義的 nLDK 住宅以及家庭空間,事實上以企業經濟服務為最終目標。首先,這空間分割中書房並不存在,沒有閱讀或者工作的空間,這隱含著一個事實 —— 父親不存在。父親不在家,是因為他在公司直到過勞死為止不斷地工作。nLDK 模式家庭的追求,源於「不想回到誰也不在的昏暗住家中」的男性。於是在細小簡便的「マイホーム(My Home)」裡,女性維持一個「隨時都有人存在的明亮住家」的典型良好家庭想像。

最諷刺的是,支持這個家庭住宅空間想像的男性,自己並不存在於裡面。建立在住宅上的家族空間似是日本藝術品「箱庭」一樣,是個費盡心思維持的理想空間。最美好的一瞬間是在外面、透過個人感官發現,從內部滲漏出燈光、飯香、孩子的笑聲,而自己始終身處外部,作為觀察者欣賞。當然,除著外部空間崩潰,觀察者在 80 年代面對失業,箱庭亦隨之而解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