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考古發現中,可以肯定的是,即使我們現在都知道傳說與現實不符,但它們的確代表了人與動物,生者與亡者,屍體與身體的灰色地帶,顯示出我們對死亡及未知病理的恐懼,甚至成為人類做出獸性行為背後的其中一種解釋,亦代表了祖先對亡者重生的畏懼及深信不疑。
殮葬
|共30篇|
墓地不足,雅加達可下葬 6 層?
香港缺乏土地,不止房屋供不應求,就連墓地或骨灰龕位也長期面臨短缺。公眾墳場下葬需於 6 年後撿拾骨殖,骨灰龕位則需排期至少 4 年。然而需求有增無減,購買私人墳場墓地需 28 萬港元,私營龕場更高達 30 萬。但原來除了香港,印尼同樣面對墳地不足的問題,而其權宜之計,竟是於同塊墓地,向下葬深至 6 人。
李衍蒨:屍蟲的哲學
屍蟲的生命力會隨著周遭的環境有所變化,無論環境多惡劣,牠們都非常團結,並清楚自己的崗位,懂得趨利避害,以分解屍體為一致的目標,這亦是牠們的初衷。路是難走,但不能被嚇到,更不要自我隔離,這是恐怖主義者及施暴者的目的。生活一定要照常過,繼續向著最初的目標前進。
李衍蒨:屍體的十字路口
個星期我先不講直接與骸骨有關的故事,改為講一個有關在日本京都的鐵路車站 —— 帷子之辻站,車站為嵐山本綫及北野綫的中轉站。而這個站的特別之處,是有關日本第 52 代嵯峨皇后的事蹟。
李衍蒨:窩心的與屍共存
三人當中,Jean 主要照顧大家,James 大部分時間花在客廳的梳化及車庫裡,而 June 就住在客房裡。這個安排一直都很美滿,直到有一天,警察收到線報懷疑 Jean 違反了當地的衛生條例,並濫用屍體,上門時才發現原來 James 及 June 已經死去分別 10 年及 1 年。
李衍蒨:雙腳夾頭骨的屍體
數週前,英國東部的沙褔郡(Suffolk)一個建屋地盤進行挖掘時,發現了一共 52 副骸骨,而其中的 40%(約 21 副骸骨)都有著奇怪的埋葬方式:骸骨的頭都被砍下來並置於骸骨的雙腿之間。
李衍蒨:海盜長眠之地
「Aye Aye, Captain!」一聲令下,水手們便協助船長揚帆出海。此畫面都在很多有關海盜的傳聞、傳說上記敘著,他們於茫茫大海虛張聲勢、刺激的冒險之旅,令人讀的熱血沸騰。你又有沒有好奇過,以大海為家的他們,在他們離世時,他們的屍體會被如何處理掉呢?
被遺忘的美國總統葬禮傳統:靈柩列車
美國已故前總統老布殊的靈柩,於 12 月 6 日以特別列車運往德州下葬,不少人都對此感到好奇。事實上,在昔日未有空軍一號的年代,以火車運送已故總統靈柩是國家最高規格的禮儀,但隨著交通技術進步,靈柩列車傳統逐步走入歷史。
給孤獨逝者一個體面的葬禮
「不僅他們的死亡被忽視,他們的生命也被忽視了。」此話出自一名德國牧師。獨居者死後一直無人發現,發現也無人認領,情況已不只發生在日本,德國「孤獨死」個案愈來愈多,為了令死者可以入土為安,就只能靠宗教慈善組織或地方政府,逝者才能得到最後一點尊嚴。
【火葬場煉金】萬般帶不走,金屬可回收
塵歸塵,土歸土,火化後死者安息。萬般帶不走,火化的熊熊烈焰也有帶不走的東西,除了骨灰,還有屍體中含有的金屬。火化後回收金屬,有價有市。
李衍蒨:來自 2,500 年前「看守」亡者的頭顱
約於 2,500 年前,一名因為癌症去世的女子,她的頭顱被埋在一個人造的洞穴裡。這個洞穴是有人故意於石頭上挖成,並把其臉部朝向洞穴裡面。在考古學家探過究竟後,發現頭顱視線前方,即洞穴深處,藏有至少 50 具屍體!
李衍蒨:中世紀棺內分娩與開顱術
可以於同一個墓穴、同一副骸骨上,找到有關環鋸術及棺內分娩的證據實在難得。要有肯定的「棺內分娩」案例已經異常罕見,在中世紀意大利要有環鋸術的紀錄更是難上加難!
死人如何變化石?
對深恐死後無法留下一絲記錄,最終被世界遺忘的人來說,縱然成為化石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或許是唯一證明自己曾經存在的方式。
土地問題,先人要「上樓」了
人口爆炸土地不足,生人要有斗室安居尚且奢侈,逝者遺體更是無處安放。在據分析已超前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的印度,礙於宗教規條所限不能火葬,墳場空間不足唯有層層疊式安葬先人,新人疊舊人,盡用有限墳地。除此以外,更有填場辦起垂直墳墓,只為壓縮墳墓佔地。
不利用悲傷的殯葬業
中國人最重視喪葬之禮。有說喪禮目的是令活在世上的人寬心,所以要為離世的人做一些必要的儀式,但發展到後來,因為可以獨攬此這門死亡生意,殯葬業某程度上帶來了喪禮形式化、過度鋪張,或是趁機「發死人財」等陋習。英國一些殯葬業人士有見及此,著手改革殯葬業,為家屬提供其他選擇。
李衍蒨:再談「液體化火葬」—— 屍體獨享的水療
於 9 月時,我簡單的跟各位討論及介紹過「液體化火葬」。隨後,這綠色殯葬方式愈來愈多人注意,更於上週被主流媒體報道,吸引了更多的眼球及好奇心。當然,同時吸引了不少異議的聲音,有些更因為報道篇幅有限而沒有完全正確了解,覺得其實「液體化火葬」是毀滅證據的好方法!有見及此,容許我再深入的為大家再精簡討論「液體化火葬」。
泰王大葬,狗最超然
已故泰王拉瑪九世 Bhumibol Adulyadej 於去年駕崩,停靈一年後,將於 26 日進行移靈及火化儀式。政府估計,在葬禮期間,會有超過 25 萬國民會前來獻花致敬,送別老國王最後一程。位於曼谷皇家田廣場的火葬塔,由一組九座黃金閣構成。中央最高的塔,喻意著在佛教和古印度神話中作為宇宙中心的神山「須彌山」,亦將會是泰王火化後的其中一個安葬之所。塔內有各種神獸和神明的畫像和雕塑,然而,凌駕於衪們之上的,卻是兩隻狗。地位能夠如此超然的,是泰王普密蓬生前的兩隻愛犬 —— Tongdaeng 和 Cao Cao。儘管有人在心底深信,泰王愛養狗是暗示了他對人民的真正想法,但畢竟泰王晚年經歷過不少次政變和反政府危機,設一對「王之犬」雕像,死後有愛犬相伴,興許只是老國王得享安寧的遺願之一。
萬般帶不走,壽衣始終要想一想
現代都市人衣著考究,大家都養成了自己的穿搭喜好,但生前有想過人生最後一程要穿甚麼嗎?萬般帶不走,除了業障,會跟著你上路的,最重要還是那件壽衣。西方國家的壽衣「潮流」,在歷史上經過了從簡到繁,然後再化繁為簡的進程。傳統的三件頭禮服已經過時,現在較為流行的壽衣款式是牛仔褲、運動外套、心儀球會的球衣、工作服甚至睡衣。
李衍蒨:塞浦路斯挖墳者
塞浦路斯 —— 掘墳。我把一個比較鮮為人知的歐洲度假勝地跟一個罕見的活動組合在一起,並整整在這個組合下生活了一個多月的時間。你一定會問,為甚麼是塞浦路斯?為甚麼要掘墳?每副骸骨背後都背負著一個故事 —— 一個人的傳記。除了傾訴他們的一生、死前及死時的經歷,宏觀來說亦告訴了我們上一代甚至再上一代的社會問題、習俗甚至風氣。從他們一些骨折、病理等症狀,沉默地訴說他們成長的環境。
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雖死猶生,何為大體?
台灣導演陳志漢的記錄片「那個靜默的陽光午後」,講述台灣人徐玉娥女士將遺體捐獻到輔大作為「大體老師」的經歷,從而延伸一段圍繞著她和家人、學生以至輔大教師,於死後才開展的,沉默而親密的關係。生死有命,萬般帶不走,但還是有人冀望能以某種形式,於世間留下一些東西。遺體捐贈所傳承的,是無形的經歷和體驗。但華人社會素來有「留全屍」的傳統觀念,以至捐贈者不多。其中的人,或不止對死後有一定忌諱,對死亡本身也是,以為泰然面對,卻更可能只是不敢正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