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

|共37篇|

「非宗教」迫害:以沉默保命的無信仰者

宗教自由本是人權,要信甚麼以至甚麼也不信,也該全憑一己決定。但在穆斯林佔多數的中東和北非國家,針對「非宗教」的施壓和迫害如影隨形。無論是不可知論者、無神論者抑或以上皆非,這類無教派人士(nones)為免惹怒家人、引起民憤甚至刺激政府神經,只能沉默以自保,甚至是陽奉陰違。

瑞典為何成為穆斯林國家的頭號敵人?

瑞典近月發生多宗焚燒「可蘭經」事件,惹來穆斯林國家抨擊,更觸發連串外交風波,沙特阿拉伯及伊朗先後召見瑞典外交官,伊拉克下令驅逐瑞典大使,加劇瑞典與穆斯林國家的緊張關係。但有分析認為,伊朗和伊拉克政權正利用事件來轉移國民對國內問題的注意力,俄羅斯也在背後發功協助傳播虛假消息,企圖擴大瑞典與北約成員國土耳其之間的矛盾,阻礙其加入北約之路。

「打死不離喇星夢」:被印度小粉紅杯葛的電影

香港近日上映的印度電影「打死不離喇星夢」(Laal Singh Chaddha),由「印度劉華」之稱的阿米爾汗(Aamir Khan)監製兼主演。故事改編自荷里活名作「阿甘正傳」,主角亂入多個敏感的歷史場景,政治取態卻與執政黨不合,遭到極端民族主義者群起杯葛,18 億盧比製作費恐難以歸本。

倫敦的皮卡迪利圓環,疊馬的穆斯林巡遊

8 月 8 日,我本來要到泰晤士河南岸吃飯,走到倫敦市中心,大約皮卡迪利圓環(Piccadilly Circuit)一帶,被一場大型的穆斯林巡遊所震懾。男女老幼的穆斯林,清一色穿上黑色衣服,打鑼打鼓,揮舞大型旗幟,播放的音樂很有氣勢,夾在人群中間,感覺自己身處在一個異域國度。後來接到義工糾察隊發放的傳單,才知道那天是伊斯蘭教曆的阿舒拉節(Ashura)。

也門「執屍人」:把陣亡戰士帶回家

聯合國的最新報告顯示,多達 37.7 萬人死於也門內戰,估計其中 15 萬乃戰死沙場。這類遺體運送工作,通常是由醫療工作者或外交人員完成。但在當地,近年只靠前童軍 Hadi Jumaan 及其義工小隊,把一位又一位陣亡戰士送回家安葬。而冒死執行如斯重任,則讓他既受尊重,同時亦被猜疑。

打擊波里活,印度在幹嗎?

近日舉行的 T20 板球世界盃,有印度穆斯林慶祝巴基斯坦勝利,被控「主張有損民族融合」。在印度,印度教徒與穆斯林關係素來緊張,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就有部分政策針對國內穆斯林。「經濟學人」報道,政府眼中穆斯林色彩濃厚的波里活電影業,也成為打擊目標。

穆罕默德是社會平權改革家?(上)

塔利班剝奪女性工作、教育和行動自由,背後總是奉伊斯蘭教之名。宗教研究學者阿斯蘭(Reza Aslan)在著作「伊斯蘭大歷史:穆斯林的信仰故事與改革之書」卻指出,伊斯蘭教不總是剝削人權,穆罕默德在世時便推動過平權改革,把男女價值等同、允許女性擁有財產、賦予女性財產繼承權,甚至讓女性擔當政治及軍事領袖,徹底顛覆 7 世紀的阿拉伯秩序,甚至比 21 世紀的塔利班更開明。只是改革成果都被後來的保守伊斯蘭教士抹殺,繼而編成保守壓抑的伊斯蘭教法。

印度地方立法,「打撃」愛情聖戰?

印度教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從未止息,近日,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管治的印度最大邦北方邦通過法令,任何人以婚姻強迫其伴侶改變信仰,將被判處最高十年監禁。部分印度教徒及政治人物,又指控穆斯林發動「愛情聖戰」(love jihad),這到底是甚麼一回事?

【公民身分修正案】印度教和穆斯林日漸決裂

美國總統杜林普上週到訪印度期間,當地民眾再因「公民身分修正案」一事上街抗議,最終演變為暴力衝突,造成至少 30 人死亡、200 人受傷。有穆斯林學生記者為報道事件不惜走上前線,但身處抗爭現場時,他不得不將自己的宗教信仰「隱藏」起來,以防遭到極端印度教信眾攻擊。

在馬國申請一夫多妻,先問大婆意見有用嗎?

「可蘭經」規定男性穆斯林「可以擇娶你們愛悅的女人,各娶兩妻、三妻、四妻」。馬來西亞雖是世俗化伊斯蘭國家,但亦有專為穆斯林人口而設的伊斯蘭法庭(Syariah Court)。國內的穆斯林男子再娶其他妻子前,須先向法庭申請。而 Nenney Shushaidah 作為當地首名伊斯蘭教法高等法院女法官,職責之一便是審核申請。

【Soul Monday】日行一善:土耳其的「待食麵包」

土耳其有一個名為「askıda ekmek」的傳統:人們光顧麵包店時,可用 2 倍價錢購買 1 塊麵包,多出的金錢其實是為有需要的人預先付費,好讓他們前來拿取「免費食物」。和其他慈善活動不同的是,askıda ekmek 是土耳其人的日常習慣,出錢之餘,還要「出力」。

印度「公民權修正案」,世俗主義步向終結?

印度阿薩姆邦的公民登記計劃今年 7 月結束。結果出爐,約 190 萬人遭剝奪國籍身份,有指這次是針對穆斯林的排除行動。日前,印度議會通過另一項法案,為 2015 年前來自鄰國巴基斯坦、孟加拉及阿富汗的非法移民,提供獲得公民身份的渠道,然而穆斯林不會獲批准。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 Sumit Ganguly 在媒體「外交政策」撰文,指莫迪政府此舉,可能為國家一直以來的世俗主義傳統敲響喪鐘。

黎巴嫩抗爭,宗派 We connect

經過連日示威,黎巴嫩總理哈里里早前宣佈將辭去總理職位。假如剖析智利近日的示威浪潮,乃源於積累 30 年的社會不平等問題,黎巴嫩由 WhatsApp 通話徵稅引發的抗爭背後,亦有著多年未解的深層次矛盾 —— 宗派主義(Sectarianism)導致國民分裂。是次抗爭,正好令人民跨越宗教信仰,克服一直以來的分歧。

自證身份 —— 印度公民淪為「外國人」?

家人為本國公民、自己在本國出生、成長,公民身份似乎無可質疑。但在印度東北的阿薩姆邦,正發生公民身份的卡夫卡式荒謬。2016 年以來,在該邦運作的國家公民登記署,負責從大量可疑的孟加拉非法移民中,篩查出真正的印度人。此舉卻令逾 3,000 萬名居民陷入麻煩,有人更因此失去公民身份。

齋戒月,反而更浪費食物?

除老弱病殘等可獲豁免,穆斯林在齋戒月期間,每天日出至黃昏,均不得飲食。撇除宗教背景,進餐次數減少似乎能省下不少食物,但事實並不如此。不少日間餓得飢腸轆轆的穆斯林,在黃昏過後的開齋飯(Iftar)選擇大快朵頤,反而造成大量食物浪費。

東南亞華人過豬年,穆斯林會否感到冒犯?

在以穆斯林為主的馬來西亞和印尼,當地少數的華人社群慶祝豬年時有否遇阻撓?有華人觀察指出,部分穆斯林確實不抗拒豬年裝飾,甚至有穆斯林售賣豬形圖案藝術品,但整體社會氣氛依然壓抑,以致公開佈置豬年裝飾,不時成為當地華人報章大肆報道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