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動物會隨季節變更遷徙到其他地方,冰層融化、海洋、氣溫變暖等氣候變化同樣誘使牠們改變棲息地,鯨魚選擇到更北的地方;灰熊、白尾鹿、郊狼及其他走獸、鳥類的活動範圍則擴大到寒溫帶針葉林的南部。不過和動物們一起轉移的,還有各類病原體;疾病的地理分佈也在改變。
生物
|共53篇|
殘念生物事典|南極企鵝日睡過萬次
對人類而言,經常打瞌睡代表睡眠不足,而研究南極洲喬治王島鳥類的科學家發現,南極企鵝不會進入深度睡眠狀態,而是在 11 小時間半睡半醒,每天打瞌睡 1 萬次以上。奇特的睡眠習慣讓牠們能時刻關注自己的巢穴、保護鳥蛋及雛鳥免受捕獵者傷害。
科學狗:雄性大棕蝠那話兒竟是身長四分之一!但不是用來……
男性經常會自誇雄風赳赳,那話兒精壯無比,永遠令伴侶驚嘆不已。然而,當你見過遍佈於中國與台灣的雄性大棕蝠(Eptesicus serotinus)那不成比例的陰莖,你絕對會甘拜下風,自愧不如。
氣候變化會改變動物的大腦與行為?
人為因素導致的氣候變化令地球溫度急升,降雨量和季節驟變,以及海洋酸化。許多物種正面臨生存環境的劇變,甚至影響其大腦和神經系統。美國卓克索大學(Drexel University)生物學家及神經科學家 Sean O’Donnell,試圖找出氣候變化如何影響物種的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以及牠們在適應環境時的可能反應。
害蟲入侵,洛杉磯用果蠅對付果蠅
地中海實蠅只長約 6 毫米,但 3 隻果蠅卻足以令加州當局禁止整個洛杉磯社區輸出農產品。官方有一個阻止果蠅蔓延的計劃,就是用數百萬隻不孕果蠅,阻止果蠅持續繁殖。
主子的咕嚕聲,到底怎樣發出?
貓是怎樣發出低頻的「咕嚕聲」(purrs)?科學家曾提出不少假設,但大多未經測試。人們熟悉的 3 種貓叫聲:喵叫、尖叫和咕嚕,前兩者的發聲原理與人類相若,但後者始終難以確定。近日,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發表論文,罕有地透過實驗揭示了貓發出咕嚕聲的過程。
科學狗:甲蟲屁眼可吸水 與 NHA1 基因有關
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需要水,很多物種包括人類都會用口部吸收水分,但大自然中也有生物比較特別:甲蟲會打開牠們的屁眼,吸收漂浮在空氣中的微量水來補充水分。除此之外,牠們的屁眼更可以從糞便中擠出水分將之重新吸收,讓其可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生存。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科學狗:畢氏粗角蟻扮蟻后 只需一個變異超級基因
螞蟻在很多文化中,也有勤勞的象徵。然而,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卻會成為一個群族的「寄生蟲」,牠們會群起攻佔其他蟻巢,然後假扮蟻后,接受該巢原本的工蟻照顧。只要數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些寄生蟻和其後代都會在這群族中成為「打跛腳唔駛做」的悠閒階級,一直假扮蟻后。
當地球無菌時,人類也會消失
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包括人類,微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如果細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都消失,一眾生物也很快會死去。近年有科學家警告微生物正急劇下降,有些更已絕種,有必要加緊拯救。
科學狗:巴西雌性樹皮蝨的吸精大法
大自然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最近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發表的研究指,在巴西發現的穴居樹皮蝨(屬名:Neotrogla)雌雄性的生殖器官結構,竟與我們認知的一凹一凸不同,而是雌性擁有突出類似陰莖的性器,而雄性則有類似陰道的空腔。
海豚與人,有食齊齊搵
巴西南部城市拉古納(Laguna)有個漁業社區,長期與野生海豚一起捕魚,建立跨物種合作關係。科學家則首次利用無人機、水底錄音器材等工具,記錄當地人與海豚如何協調,發現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兩者擅長閱讀彼此的肢體語言。
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全球暖化,白蟻禍延萬里
達爾文澳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在 1.5 億年前就與恐龍共存於世,並作為祖先物種的最後倖存者活至現在。這種巨型北方白蟻具有極強破壞力,近年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更讓喜熱的牠們胃口大增,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南下蠶食更多地方。惟專家警告,受全球暖化影響,白蟻之禍已非地區性問題。
COP15 生物多樣性協議,為何要強行通過?
關乎全球未來的 COP 27 在 11 月才剛結束,另一個攸關重要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 15)第二階段會議本月在加拿大舉行,最終通過史無前例的協議,旨在扭轉數十年來威脅世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環境破壞。協議具體內容是甚麼?表決過程中,只有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反對,作為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個非洲國家反對原因何在?
恐龍滅絕伏線:地位太穩定
恐龍約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如果牠們一直存在,相信仍會是地球霸主。人們普遍認為,遠古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終結恐龍時代的關鍵一撃,從此哺乳類動物踏上擴張之路。不過學界多年來都對恐龍消失前的狀況存有爭議,載於期刊「科學進展」的新研究指,正是恐龍變得強大,發展出穩定的生態系統,卻埋下無法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滅絕伏線。
科學狗:靈芝新賣點 —— 生物降解電子部件
靈芝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只是一種補健品,但你猜到它的皮又有甚麼用嗎?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奧地利研究就指,可以用靈芝皮做電腦晶片和電池底座,令其更容易回收,且物盡其用!
科學狗:印尼猴子的性玩具
猴子是在眾多動物之中,能夠掌握工具的動物之一,而最新刊於「行為學:國際行為生物學雜誌」的研究亦再次顯示,猴子會利用這種能力,以石頭製作性玩具。
科學狗:印度跳蟻新蟻后延壽 500% 的秘密!
將壽命延長 500% 看似很多兼不切實際。不過在蟻后死後,印度跳蟻(Harpegnathos saltator)工蟻都會力爭上游,爭奪新蟻后寶座,勝者不僅可以產卵,更會得到大大延長壽命的能力,比普通工蟻壽命長 500%。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更確認到蟻后減緩衰老的秘密,在於一種名為 Imp-L2 的蛋白質,以抵消胰島素在新任蟻后體內的一些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