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所有生命都需要水,很多物種包括人類都會用口部吸收水分,但大自然中也有生物比較特別:甲蟲會打開牠們的屁眼,吸收漂浮在空氣中的微量水來補充水分。除此之外,牠們的屁眼更可以從糞便中擠出水分將之重新吸收,讓其可在地球上最乾燥的地區生存。
生物
|共47篇|
科學狗:南瓜蟲吃屎才能消化,為防控蟲害研究新方向?
南瓜蟲(Anasa tristis)是一種有指甲大小的灰啡色昆蟲,可能看起來平平無奇而且無甚殺傷力,但事實上可以在幾週內就毀掉整塊南瓜田的收成。然而,如果南瓜蟲沒有細菌小助手,就無法造成這種廣泛的破壞。不過,南瓜蟲到底從何獲得所需的細菌去消化南瓜呢?原來又是與「屎」有關!
科學狗:【唔駛用劍嘅】殺蒼蠅不見血之法:用蒼蠅屍體!
研究發現,當黑腹果蠅見到死去同類的屍體時,壽命會以顯著且可測量的方式縮短。同時,牠們會開始表現得內向,身體脂肪減少,衰老速度加快並快死過其他沒見到同伴屍體的果蠅。
科學狗:畢氏粗角蟻扮蟻后 只需一個變異超級基因
螞蟻在很多文化中,也有勤勞的象徵。然而,畢氏粗角蟻(Ooceraea biroi)卻會成為一個群族的「寄生蟲」,牠們會群起攻佔其他蟻巢,然後假扮蟻后,接受該巢原本的工蟻照顧。只要數量保持在相對較低的水平,這些寄生蟻和其後代都會在這群族中成為「打跛腳唔駛做」的悠閒階級,一直假扮蟻后。
當地球無菌時,人類也會消失
對地球上的所有生物而言,包括人類,微生物都是不可或缺的生存條件。如果細菌、真菌及其他微生物都消失,一眾生物也很快會死去。近年有科學家警告微生物正急劇下降,有些更已絕種,有必要加緊拯救。
科學狗:巴西雌性樹皮蝨的吸精大法
大自然總有令人驚喜的發現。最近在「皇家學會開放科學」發表的研究指,在巴西發現的穴居樹皮蝨(屬名:Neotrogla)雌雄性的生殖器官結構,竟與我們認知的一凹一凸不同,而是雌性擁有突出類似陰莖的性器,而雄性則有類似陰道的空腔。
海豚與人,有食齊齊搵
巴西南部城市拉古納(Laguna)有個漁業社區,長期與野生海豚一起捕魚,建立跨物種合作關係。科學家則首次利用無人機、水底錄音器材等工具,記錄當地人與海豚如何協調,發現成功合作的關鍵,在於兩者擅長閱讀彼此的肢體語言。
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全球暖化,白蟻禍延萬里
達爾文澳白蟻(Mastotermes darwiniensis)在 1.5 億年前就與恐龍共存於世,並作為祖先物種的最後倖存者活至現在。這種巨型北方白蟻具有極強破壞力,近年氣候變化令溫度上升,更讓喜熱的牠們胃口大增,不斷擴大活動範圍,南下蠶食更多地方。惟專家警告,受全球暖化影響,白蟻之禍已非地區性問題。
COP15 生物多樣性協議,為何要強行通過?
關乎全球未來的 COP 27 在 11 月才剛結束,另一個攸關重要的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 15 次締約方大會(COP 15)第二階段會議本月在加拿大舉行,最終通過史無前例的協議,旨在扭轉數十年來威脅世界物種和生態系統的環境破壞。協議具體內容是甚麼?表決過程中,只有剛果民主共和國提出反對,作為世上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方之一,這個非洲國家反對原因何在?
恐龍滅絕伏線:地位太穩定
恐龍約在 6,600 萬年前消失,如果牠們一直存在,相信仍會是地球霸主。人們普遍認為,遠古的小行星撞擊地球,是終結恐龍時代的關鍵一撃,從此哺乳類動物踏上擴張之路。不過學界多年來都對恐龍消失前的狀況存有爭議,載於期刊「科學進展」的新研究指,正是恐龍變得強大,發展出穩定的生態系統,卻埋下無法應對小行星撞擊的滅絕伏線。
科學狗:靈芝新賣點 —— 生物降解電子部件
靈芝在很多中國人眼中只是一種補健品,但你猜到它的皮又有甚麼用嗎?最新刊於「科學進展」的奧地利研究就指,可以用靈芝皮做電腦晶片和電池底座,令其更容易回收,且物盡其用!
科學狗:印尼猴子的性玩具
猴子是在眾多動物之中,能夠掌握工具的動物之一,而最新刊於「行為學:國際行為生物學雜誌」的研究亦再次顯示,猴子會利用這種能力,以石頭製作性玩具。
科學狗:印度跳蟻新蟻后延壽 500% 的秘密!
將壽命延長 500% 看似很多兼不切實際。不過在蟻后死後,印度跳蟻(Harpegnathos saltator)工蟻都會力爭上游,爭奪新蟻后寶座,勝者不僅可以產卵,更會得到大大延長壽命的能力,比普通工蟻壽命長 500%。最新刊於「科學」的研究更確認到蟻后減緩衰老的秘密,在於一種名為 Imp-L2 的蛋白質,以抵消胰島素在新任蟻后體內的一些影響。
科學狗:瘧疾在港個案急升?另一傳染病爆發計時炸彈?
近期香港除了新冠疫情外,相信大家都會留意到有另一種傳染病 —— 瘧疾。由外國抵港人士傳入本地,在短短的 1 個月間,個案急升至 30 多宗。雖然部分人經治療後順利出院,但有部分患者情況較為嚴重,甚至已出現死亡個案。巿民大眾究竟對這種來至非洲的疾病知多少?對香港整體又會構成甚麼影響?
比起「動物會痛嗎」,更應該問「動物的感覺」?
烹煮活蝦時,蝦在沸水中跳動的模樣,看在人的眼中,或者代表承受疼痛的表現。近年也有研究證明魷魚及蝦類在內的頭足綱和十足目甲殼類動物均有知覺。但「疼痛」對一隻蝦而言,意味著甚麼?2021 年普立茲獎得獎者、科學記者 Ed Yong 在新著 An Immense World 提出,比起「動物是否有感覺」,更應該問的是:「牠們的感覺,是怎樣的?」
切爾諾貝爾的神秘黑菇:科學家研究輻射的關鍵?
當俄烏戰爭陷入拉鋸,俄軍手上的板斧愈來愈少之際,外長拉夫羅夫(Sergey Lavrov)警告核戰隨時會爆發。1986 年,同樣在烏克蘭地區,爆發了史上最嚴重的核電廠意外「切爾諾貝爾核事故」,告訴世人核災難的可怕。多年來科學家一直仔細研究當年的災難現場,希望為人類找出應對輻射的方法,其中一個重點研究對象,就是核電廠內生長的奇怪黑菇。
真菌也會有「語言」?
在落葉廢木或樹上生長的真菌看來沉默無言,但最近一項研究顯示,它們可能懂得與真菌體各部分溝通。有學者推測,真菌生物(Mycological organism)默默發出的電流活動,模式類近於人類語言。
在科學至上的時代:神秘生物學還有甚麼意義?
人魚、尼斯湖水怪、大腳怪、神農架野人…… 相信不少讀者都曾經為各樣神秘生物傳說感到著迷。21 世紀科學發展空前進步,很多人會覺得這些傳說只是無稽之談,可是依然有人視之為終生志業。神秘學家、作家 Richard Freeman 就在文化網站 Atlas Obscura 分享神秘生物學(cryptozoology)的現代意義。
地中海入侵物種
漁民希望網網千斤,但在熟悉的海域,捕獲大量不熟悉的漁獲,未必值得高興。在地中海,獅子魚等入侵物種變得愈來愈多。英國「衛報」報道,大量經由蘇彝士運河進入地中海的外來魚類,有常駐該海域之虞,勢將危及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