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子的咕嚕聲,到底怎樣發出?

A+A-
圖片來源:LL_studio/Shutterstock

貓是怎樣發出低頻的「咕嚕聲」(purrs)?科學家曾提出不少假設,但大多未經測試。人們熟悉的 3 種貓叫聲:喵叫、尖叫和咕嚕,前兩者的發聲原理與人類相若,但後者始終難以確定。近日,維也納大學研究團隊於「當代生物學」期刊發表論文,罕有地透過實驗揭示了貓發出咕嚕聲的過程

大多數哺乳動物的發聲原理相若 —— 大腦發出信號,驅使喉嚨中兩瓣左右對稱的聲帶閉合;當氣流通過喉部時,會令聲帶互相碰撞每秒數百次,從而產生聲音。這種由氣流引起的「自持續振盪」過程,是一種被動現象,即一旦聲帶開始振動,就無需再由神經信號指揮其保持振動。

然而,1970 年代科學家認為咕嚕聲並非依靠上述發聲機制,並提出所謂「自主肌肉收縮」之假設,指家貓發出咕嚕聲時,會主動收縮和放鬆喉部肌肉每秒約 30 次。科學家是基於貓發出咕嚕聲時,測量其喉部肌肉的電活動而得出此假設。其後此解釋一直被廣泛接受。

是次研究卻推翻上述說法。研究人員找來 8 隻因絕症而被安樂死的家貓,並在主人同意下進行實驗。他們切除了家貓的喉部,將聲帶捏在一起,然後泵入溫暖而濕潤的空氣。此做法是要確保其發出的任何聲音,都並非由肌肉收縮或來自大腦的任何信號所產生。結果顯示,在沒有任何自主神經控制之下,被切除的 8 個喉部都會產生 25 至 30 赫茲的自持續振盪,表明咕嚕聲不一定透過自主肌肉收縮而產生。

另一個謎團,則是貓的體型和咕嚕聲頻率有關。貓發出的咕嚕聲,頻率介乎於 20 至 30 赫茲(Hz)之間,然而通常只有如大象等大型動物,因擁有較長的聲帶,才能發出該頻率。一般家貓體型較小,大多數體重僅約 4.5 公斤,科學家一直難以理解牠們如何發出這種低頻的喉鳴。

是次研究還發現了貓的聲帶中,有一塊不尋常的纖維組織。以往解剖學家也曾注意到這些腫塊,卻不清楚其功能。研究人員認為該纖維組織猶如一塊「墊片」,或能增加聲帶密度,使聲帶振動更慢,從而令體型相對較小的貓也能發出低頻聲。

總括而言,新的研究表明了咕嚕聲就如喵叫和尖叫般,是一種被動現象,當大腦發出咕嚕聲的初始信號後,便會自動產生。然而,也曾研究咕嚕聲的美國杜蘭大學生物力學工程師 David Rice 卻質疑,活貓的聲帶與切除後的聲帶未必帶來相同結果,形容實驗做法就如「從管樂器上摘下吹嘴,單獨分析其聲音」。

領導是次研究的 Christian Herbst 承認,關於「咕嚕聲可能是由神經元控制,以及自持續振盪共同驅使」的推論仍有待確定;因為貓通常只會在感到安全、舒適和滿足時才發出咕嚕聲,但假如牠們因喉部被插入探針而感覺不適,就可能不會得出相同的實驗結果。這方面就有待日後進一步證實。

「噤默夫人」罪案調查工作坊

模擬罪案調查員,萬聖節召集!

1998 到 2005 年之間,墨西哥城發生了很多宗針對老年婦女的謀殺案。多名老婦在家中遭勒斃,當地警方卻沒有辦法破案,成為史上的罕見連環案。警方不但錯失多個逮捕良機,更一直向著錯的方向前進,如果是你,你會跟墨西哥警方一樣,重複犯錯嗎?

歌歌@犯罪鳥歌及法醫人類學家 @Winsome lee李衍蒨,誠邀你來一同擔當「噤默夫人」案件的模擬調查員。

內容包括:
🔎 重整每位死者的遇害經過
🔎 剖析犯罪現場資訊
🔎 認識犯罪心理學對於此案件的重要性
🔎 模擬法證、法醫分析及推論

詳情:
日期:10 月 31 日(星期二)
時間:下午 7 時半至 10 時半
地點:牛頭角區(成功報名會再告知地點)
費用:$380/人
報名:https://bit.ly/45HEgh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