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蟲會隨暖化消失,卻不是好事

A+A-
研究團隊解剖銅石斑魚標本後,從魚鰓切割出單基因蠕蟲。 圖片來源:Katie Lesli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傳播萊姆病的蜱蟲、傳播瘧疾和寨卡病毒的蚊,以及令人感染南美錐蟲病的接吻蟲,皆因氣候變化而擴大其活動範圍。但寄生物種因和暖天氣而活躍的情況,原來只屬例外。上週一項發表於「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表明,在多達 85 種寄生蟲當中,大部分數量會在 140 年內減少,對整個生態系統敲響警號。

寄生蟲或依附宿主而生的微生物,佔地球所有生物物種 4 至 5 成,惟人類對它們所知甚少,多著眼其對人和動物的負面影響,而不知這些惡性物種屬極少數。科學家們更指,其他數十萬種對人無害的寄生蟲,在維持健康生態系統上發揮關鍵作用,包括如捕食者一樣控制物種數量,以及令獵物的行動更魯莽、更易被捕食者所擒。譬如感染吸蟲 Euhaplorchis californiensis 的加州鱂魚,被鳥所吃的機會較沒受感染的高出 10 至 30 倍。但當氣候變化愈發嚴重,又對寄生蟲造成何等影響?

華盛頓大學寄生蟲生態學家 Chelsea Wood 與研究團隊查閱 699 份魚類標本,解剖這些於 1880 至 2019 年間在華盛頓州 Puget Sound 海灣採集的魚,從中找到 85 種寄生蟲。而在控制污染和魚類種群數量波動等因素後,他們發現縱觀所有物種,氣溫每升攝氏 1 度,寄生蟲數量便減少 38%,需要 3 至 5 個宿主才能由卵變為成蟲的物種,更是每 10 年減少近 11%,而這與海面溫度顯著相關。Wood 形容:「天氣愈熱,找到的寄生蟲愈少。」

加州大學聖塔巴巴拉分校的寄生蟲生態學家 Armand Kuris 未有參與研究,但他認為 Wood 等人的數據集表明,「可以衡量寄生蟲多樣性的損失,而且十分顯著」,形容「消息令人不安」。Wood 則指,研究足證寄生蟲亦需保育。「它們在生態系統扮演重要角色,一旦消失便不復存在。」她與同僚已開始分析阿拉斯加灣、密西西比河、阿拉巴馬河等多個水域的魚類標本,並希望其他生態學家利用各地博物館的標本,在那些「寄生蟲時間囊」中挖掘寶藏。